品牌故事

中国(China)最大餐饮O2O平台之一 饿了么(ele.me)  冀搭建线上和线下外卖”生态系统”

12_1引言

“饿了么”(ele.me)是中国(China)最大的餐饮O2O平台之一,创立于2009年4月。早在创业之初,市场上并没有O2O的概念,更不用提餐饮O2O了。但仅需近3年的时间,该公司的交易额迅速突破10000单,成为中国最大的订餐网站。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饿了么”的成长故事。

饿了么(ele.me)于2015年8月28日宣布,该公司完成了6亿3000万美元新一轮(F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CITICPE)、华联股份领投,华人文化产业基金(China Media Capital)、歌斐资产(Gopher Asset)等新投资方,以及腾讯(Tencent)、京东(JD.com),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等原投资方跟投。华兴资本(China Renaissance)担任本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6亿3000万美元的融资,让饿了么创下全球外卖平台单笔融资金额的最高纪录。融资后,该公司估值超过30亿美元,与美国(United States)的GrubHub、德国(Germany)的Delivery Hero,以及英国(United Kingdom)的JustEat同为全球价值最高的外卖巨头。

饿了么是中国(China)最大的网上订餐平台。截至2015年7月,公司员工突破1万人,在线订餐服务覆盖260多个城市,用户量近4000万,加盟餐厅近30万家,日交易额超过6000万人民币,超过98%的交易额来自移动端。

该公司还是中国最大的“即时配送”平台,在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广州(Guangzhou)等25个一二线城市拥有超过4000人的专职配送团队、超过20万人的兼职配送团队,为2万余家连锁品牌商户、10万多家本地中小商户提供即时配送服务。目前该公司的开放配送平台已覆盖全国260多个城市,日峰值配送订单突破80万单。

中信产业基金在饿了么上一轮融资中即是领投方,本轮融资继续领投。该基金表示,饿了么以外卖业务为核心,以开放配送平台为基础,不断扩展上下游业务线,投资者极为看好饿了么的巨大潜能。

本轮融资中,华联股份增资9000万美元。资本投资之外,华联股份更看好与饿了么在资源、业务方面的互补。华联股份所运营的社区购物中心,可通过饿了么的交易平台与即时配送平台,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直达社区居民。

饿了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员张旭豪表示:“作为最早和最大的餐饮O2O平台,我们专注于连接“跟吃有关的一切”。六年来饿了么的高速成长和不断完善的业务形态,以及领域内巨头纷纷入局,都证明了市场大有可为。我们将把新的融资继续用于拓展交易平台、搭建即时配送平台、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我们融资的步伐也将会继续:即时配送平台作为到家服务的基础工程,体量巨大,需要更多资本助力成长。”

从2011年到2015年9月之间,他们总计共获得了六轮融资:A轮,2011年3月来自金沙江创投(GSR Ventures)的数百万美元;B轮,2013年1月来自经纬中国(Matrix Partners)、金沙江创投的数百万美元;2013年11月,成立4年零7个月之后,完成2500万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红杉资本,而其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B轮投资方经纬创投跟投;D轮,2014年5月,在成立5周年之际,获得大众点评(dianping.com)8000万美元投资,成为其深度战略合作伙。

E轮,就是2015年1月份,“饿了么”对外宣布,获得了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联合投资的3亿5000万美元。 后来,张旭豪表示,实际上E轮融资在2014年12月就完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点评的最大持股股东是腾讯,持有前者的约20%股权。

拿到融资之后,“饿了么”都做了什么呢?

一、是开放更多的城市,这显而易见。

二、是开拓白领市场。与淘点点(www.taobao.com/market/dd/)、美团(www.meituan.com)、大众点评涉足诸多O2O业务不同,“饿了么”目前正专注外卖市场,他们现有的都是高校用户,大多数区域的白领用户并没有覆盖到。所以,这就成为“饿了么”融资后的一个重点,同时这也是“饿了么”引入这么多战略合作伙伴的意义。众所周知,无论大众点评,还是京东和腾讯,都有着相当丰富的白领资源。

三、是物流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饿了么”从2014年开始,在上海和北京组建自营的配送队伍,并不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搭建以自有物流为核心、社会化物流为辅助的智能化物流平台。

总结以上3点,或可得到一个大概的概念:“饿了么”有了合作伙伴的流量,有了自有的流量和物流,也有了支付场景,并形成一定规模,毫无疑问将会成为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性O2O平台。

“饿了么”整合了线下餐饮品牌以及线上网络资源,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机、电脑搜索周边餐厅,在线订餐、享受美食。与此同时,“饿了么”向用户传达一种健康、年轻化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除了为用户创造价值,“饿了么”率先提出客对客(C2C)网上订餐的概念,为线下餐厅提供一体化运营的解决方案。

而早在2009年“饿了么”创业之初,市场上并没有O2O的概念,更不用提外卖行业的O2O了。直到今天,这也是一个很新的市场。

2009年4月,“饿了么”网站正式上线;5个月后推出餐厅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6个月后日均订单突破1000单;1年零1个月之后,“饿了么”网站2.0版本上线,各方面性能均有所提升;1年零2个月之后,“饿了么”推出超时赔付体系,建立行业新标准;1年零4个月之后,公司规模扩张,喜迁新址;1年零7个月时,“饿了么”的手机网页订餐平台上线。

“饿了么”成立2年零1个月的时候,交易额突破2000万人民币;2年零3个月时,成立北京分公司、杭州(Hangzhou)分公司;2011年12月,交易额突破10000单,成为中国最大的订餐网站;2012年3月,成立广州分公司、天津(Tianjin)分公司,团队规模超过100人;成立3周年时,推出微信iOS版应用1.0上线;4个月后又更新了iOS版应用2.0上线,并提供免费下载;5个月后接着推出在线支付功能,及餐厅超级结算系统,率先形成网上订餐闭环系统。

饿了么成立于2009年,其创办人为1985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旭豪(Zhang Xuhao)。

张氏和他的几个伙伴康嘉,汪渊,叶峰、曹文学全都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4月,他们看中了餐饮外送行业,因而开发网络订餐系统,使餐饮业逐步走向信息化。

正巧,交大软件学院的叶峰也看好这个创业“突破口”。于是,“饿了么”网络订餐系统的“交大帮”就这样初步形成了。创业伊始,大家还讨论过公司的名称问题,但最终,“饿了么”这句学生间的点外卖口头禅最终胜出,以它的亲切顺口成了公司的响亮大名。

最初的启动资金全靠几个人东拼西凑,连学费都没能幸免。为了全情投入且发现无法兼顾学业之后,张旭豪更主动地放弃去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深造的机会,与康嘉一起选择休学,却并不忌讳背靠上海交大的资源和光环,为饿了么谋求校园之外的生路。

“饿了么”团队刚开始时曾承包过一家餐饮店的外卖业务,用来熟悉“行情”。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张旭豪几乎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到五个小时,常亲自“披挂上阵”送外卖,狂风暴雨也从不间断。

打着上海交大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旗号,张旭豪积极参与全国多个创业大赛,并且成功吸引了VC的早期投资。这是张旭豪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刚创立公司时他才24岁。

张旭豪从不遮掩自己的野心,要搭建一个连接线上和线下的外卖“生态系统”。但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向来不在线上部分,线下部分才是模式能否存活的核心指标。

张旭豪也表达了他的目标:“要让每个城市的十字路口,都有正在送餐途中的饿了么配送员,无论他是我们雇佣的还是来自第三方的,或是接入的社会化运力,送餐车辆永不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