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成为高效率人士的40个习惯

Post Views: 40,376 每个人一天里都同样有24个小时的时间,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天能够完成很多事,一些人却常常千头万绪,手忙脚乱?其实,出色的人并不比别人聪明,而是他们比别人更能自控,更有效率。 你做什么、或你在哪儿工作,这都没关系,每个人都在寻找方法,想让自己在工作中更有成效。但是,过多的咖啡因和过长的任务清单,不会是让你离最高的工作效率更近一步。 那么,我们为何对工作效率如此重视呢?这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数码时代,完成工作任务并避免分心比你实际的工作更有难度,所以,高效工作的一天会让人感觉心情舒畅。 在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时,人们对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存在着某种误解——这远不止是在你的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已完成的任务。真正高效的人士并不会将精力用于完成更多的事情,这实际上是高效的反面。如果你真希望高效工作,你必须减少你做的事情。 看到一篇很好的高效率习惯,非常值得与大家分享,现在大家就一起做,学会忽视,提前准备,只要决心行动,你一定也能够成为高效率人士之一。 一起来学习,高效率人士的40个习惯。 科技 1、每封邮件限定1分钟内回复 2、关掉新闻,因为大多数时间都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3、不要什么电话都接,紧急情况其实很少 4、使用快捷键,写文档时,随时保持用Ctrl+s 着装 1、定义你的穿衣风格,并每天遵守 2、整洁,保持质感 3、准备一套适合任何场合的外套 4、不要的都扔掉 规划 1、先解决已存在的问题 2、每天优先解决一件大事 3、制定每日规划 4、不参加无关紧要的会议 5、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目标 1、勾画出你的最终目标 2、先动起来,不要等万事俱备再开始 3、快速决策,当你产生怀疑时,就假设你是对的 4、当你觉得思维被堵住了,画个图 5、如果你画不出来,那就录下来,用语言帮自己理顺 身体 1、甩掉焦虑,多运动,跑步、跳舞、游泳 2、睡得多,干得多 3、效率低时,不妨打个盹 4、减少熬夜 饮食 1、常规化你的饮食 2、食用健康食品 3、订餐可以节省时间 4、和专业人士商议一份饮食规划 思维 1、注重80/20规则,对你来说,重要的20%的工作是哪些 2、专注重要事情,减少突发事件 3、开始之前先想想结果 4、阅读一些点子库 5、减少琐碎的决定,比如穿什么 6、学会忽视,没必要事事回应 7、先做一个粗略的计划 8、视时间为金钱 提前 1、下班前整理明天的工作安排 2、凡事早到,给自己准备的时间 3、琐事、杂事尽量集中在一起处理,挤出大块连续时间做需要投入的事情 记录 […]

专栏

宽恕就是释放自己心底的负担

Post Views: 39,218 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曾经说过:“学会宽容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爱。真正懂得爱的人,才是真正会宽容的人。” 这意味着宽恕像是解放一桩情绪上的债务,当你能够将心中的不满、愤怒、怨恨赶出情绪的心笼,就是释放自己心底的负担。看到一篇关于管理情绪的好文章,非常值得与大家分享。 大部分人通常都相信,情绪是由外来因素造成的。每当我们感到悲伤、快乐、愤怒,或心里不舒服时,都是因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或别人怎么对我们,才使我们产生这些情绪。 所以很自然地,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实在“胸闷得可以”,就认为有理由对别人发飙;当我们做出荒诞不经的言行,就会理所当然地说:“没有办法啊,我的感觉就是这么强烈。”这其实都是对情绪的误解。 那情绪是什么?情绪又是怎么来的?情绪是我们对自己想法、对别人想法,对世界想法所引起的反应。更简单地说,情绪都是“想出来的”。因为我们习惯想东想西,情绪也就起起落落。 其实,造成我们情绪感受的,并不是某人或某事,而是我们的想法。你感到愤怒、受伤、气得要命,这些感觉都是千真万确。但那个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当你对先生的想法是:“他真是自私。”你就会产生一堆关于自私的言行而使心情低落。如果你继续想下去,情绪一定会更糟,你会说:“我越想越气”,这时你便可以很明显地知道是谁在制造怒气了。 被自己情绪所困扰,犹如写一封骂人的信给自己,然后又被信中的内容所激怒,这不是很蠢吗? 没有痛苦的人 只有痛苦的想法 没有痛苦的人,只有痛苦的想法。记住,如果你是痛苦难过的,那都是你自己所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感觉,不喜欢抑郁不乐,那就快点换个想法吧! 通常,我们以为是某人或某些事使自己不快乐。事实不然,我们是因为对生活中某人或某事产生某种想法,而使自己不快乐。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很沮丧,那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乱发脾气,我要负责……让“我为自己情绪负责”这概念深深地穿透你的心,因为这将成为处方、成为钥匙。 一旦你有了这个认知,突然间,你的焦点就会从外转向内,你学会了向内求,你整个人生将变得不同,你将不会再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你就活出了自己。 不是放不下 而是不想放下 人的痛苦分两种:一种是现在的痛苦,另一种是过往的旧痛。过往旧痛,不过是脑中残存的记忆,影像,为什么会痛苦? 那是因为人总是放不下,尤其是夫妻之间的陈年旧账,似乎一辈子都算不完。从几年、或几十年前愤怒第一次出现起,就没完没了,到现在还继续抓着不放。但这不是很久以前的事吗?它已成过眼云烟,为什么还继续受苦? 因为如果放下了那个痛苦,等于放下了人们多年来所有的人生剧本,以及所有使自己长久以来的想法和做法合理化的原因。那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生起气来,就习惯性地去“翻旧账”,就习惯歇斯底里地把以前的愤怒、不愉快再“重温旧梦”一番。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放不下旧伤,而是不想放下。明白这点非常重要。 人们常说:“要放下谈何容易?”那其实是借口。请问,你如果甩掉一件沉重而无用的行李?只要你体认到自己不想继续承受重担,你自然会甩掉,不是吗? 有时候 遗忘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有没有觉醒,只要看他是否执着于一个陈旧的故事。如果你认为你需要更多时间,你就会有更多的痛苦。你一再剥开伤口,伤口就永远不可能愈合。 佛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过去曾经有多少委屈,冤枉或欺骗都是过去的幻影,现在伤害在哪里?那个旧伤还在吗?它已经不在了,除非你一直记得它。 其实幸福就在眼前,只是自己一直回头看,就不可能看到新的事物,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说得对:“有时候,遗忘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如果你真的想要幸福,那就早点把那些旧伤遗忘吧!

专栏

心灵的7个境界

Post Views: 40,563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如果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所以人们只有通过自我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看到一篇描述心灵境界的好文章,这文章将心灵分成7个境界,非常值得大家阅读,这有助于提升大家对心灵的认识。 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 中国(China)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会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 有人说,一个社会最大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这很有道理。恃强凌弱不是真本领,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是空空而去。 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的痛苦,当做切身的痛苦,生起伟大的同情,对需要的人给予救济以及帮助。具有了慈悲之心,才能和他人、社会、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与世界万事万物平等相待、和谐相处。 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敬畏之心 人生在世,应该要有所敬畏。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 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于人之为人的良知以及德行的恪守。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地谨慎行事,则能避祸趋福。 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 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有容乃大。每一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宽容他们,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耿耿于怀只有加深对自己的伤害。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不经世事而做出许多错事,有的尚可挽回,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己的过去,因宽容自己的过去,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把过去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心灵的第五境界是平常之心 一个平常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人生有三原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保持较好的心情,就能把名利地位、个人得失置之脑后。只要自己能用平常心对待所得所失,就能够“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就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心灵的第六境界是进取之心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要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古人常言道:“不进则退”,因你处在人满为患、竞争激烈的年代,所以时事逼人,催人奋进。有进取心的人,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时代的强者、时代的楷模、时代的精英。 心灵的第七境界是和气之心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和谐两个字的理解是:“和”就是我爱你、你爱我,和睦相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谐”就是让你说话、让我说话,让人们都说出心里话,彼此消除误会,互相了解,增进团结。家庭和谐,万事称心;单位和谐,工作效率高;国家和谐,百姓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众进步文明;人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专栏

了解以及疗愈“内在孩童”

Post Views: 39,189 很多人虽然长大了,却因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丶不被允许的情绪或被伤害的经验,在内心里还存留着一个脆弱丶受伤丶需要被关心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孩童”。 看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觉得非常值得分享,以让大家可以了解以及疗愈“内在孩童”。 在儿时成长的经验中,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导致的情绪丶感受和态度,会被带到成年后的生活中影响我们的身体丶心理丶关系丶感情丶工作,甚至左右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困境和问题。成年时期出现的心理丶精神甚至身体症状,其实很多是内在孩童受伤的反应。 内在孩童的定义分为三个部分: 1. 被压抑的情绪: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能像成人一样自由自在地表达出来,容易遗留下来种种情绪并沉入潜意识。健康的人不会选择那些导致痛苦丶抑郁丶焦虑等的方式,但为什么很多人依旧在这么做?那是因为是过去的经验控制自己,而不是自己在选择。 2. 没有满足的需求:幼儿生活的世界比成人狭窄,人生经验少,发生问题时,要从自己很少的经验中来承受丶理解事情,不能从各个角度来看待丶理解。而且幼儿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没有形成,受外在的冲击刺激会较大,所以孩子很容易受伤。 3.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幼儿决断):由于孩子对父母的误读而形成的观点丶信念会融入我们的价值观系统,比如是“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我是笨的”丶“我不会成功”丶“我不可能有出息”等。成年后这些过时的价值观会一直左右我们的生活。 疗愈内在孩童的重要性 情绪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能量。这种能量不能忽略丶逃避丶否认丶压抑或者合理化,而要去深深地感受它,它才可以自然消失。相反,压抑发自内心的感情或装作满不在乎,情绪的能量会一直会留在那里,我们的感受会经常被它左右和干扰。 因幼年时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导致的情绪丶感受作为一种能量一直留在内心深处,类似的情景或引发相同情绪的事情发生时,这种被封闭的陈旧情感会自然涌现出来,持续影响到已是成人的我们。为了不再受过去情感的影响,让现在的我们更轻松丶自由地生活,内在孩童的治愈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非常重要。 疗愈内在孩童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很强的觉察丶接纳丶臣服丶放下的能力。下面的十五个小方法并非彻底的方式,但可以促使我们好好地把握现在丶活在当下,进而发现快乐丶欣赏快乐丶享受快乐。 1.每天固定做一些运动或身体放松活动。 2.学习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而不打断他们。 3.阅读需要集中心思的书籍和文章,但不要速读。 4.吃美味的食物时,学习慢慢地去品尝。 5.在家里或办公室准备一个安静的地方,作为休息或静思之所。 6.安排一些未经刻意规划的休闲假期。 7.有些事在做之前,先想想是否有必要此时立刻要做。 8.有些事试着放手给别人,也许他会做得很好。即使做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 9.除了工作外,找一个能集中精神的其他领域充实自己。 10.以天或周来生活,而不要以秒表来过生活。 11.每次只专注一件事,不要花心思去想下一刻要做什么事。 12.避免与急躁丶有竞争性的人打交道,他们会使另一个好强的人情况变得更糟。 13.不要喝太多的咖啡或酒类,试着以果汁和白开水来代替。 14.散步时不只欣赏风景,试着沿途交一些朋友,或和路旁小狗丶小猫咪玩一会儿。 15.每天至少微笑五分钟。

专栏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Post Views: 41,713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如果你对这些一连串问题充满疑惑的话,那么由陈志武著作的《金融的逻辑》一书非常值得你阅读,因为作者特别从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写这本著作。陈志武本身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什么是金融呢?”到今天,按照作者的定义,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比如,“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为了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储存其中的价值用来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今天你在张村把东西卖了,带上钱,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这钱去买想要的东西。 因此,货币解决了价值跨时间的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货币的出现对贸易、对商业化的发展是革命性的创新。像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山西“票号”,则主要以异地价值交换为目的,让本来需要跨地区运物、运银子才能完成的贸易,只要送过去山西票号出具的“一张纸”即汇票就可以了! 其好处是大大降低异地货物贸易的交易成本,让物资生产公司、商品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特长商品上,把异地支付的挑战留给票号经营商,体现各自的专业分工!在交易成本如此降低之后,跨地区贸易市场不快速发展也难!相比之下,借贷交易是最纯粹的跨时间价值交换,你今天从银行或者从张三手里借到一万元,先用上,即所谓的“透支未来”,明年或者5年后,你再把本钱加利息还给银行、还给张三。 对银行和张三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把今天的钱借出去,转移到明年或者5年后再花。到了现代社会,金融交易已经超出了上面这几种简单的人际交换安排,要更为复杂。 随着人类社会已经推演、发展出了规模庞大的各类金融市场,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证券之上的各类衍生金融市场,所有这些已有的以及现在还没有但未来要创新发展的金融交易品种,这些都不外乎是为类似于上述简单金融交易服务的。 不管是股票、债券、借贷签约,还是其它任何金融交易合同,都可以由随机变量来表达。正因为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是由金融合同来完成的,都涉及到今天和未来不同时间之间的价值交换,而未来又充满不确定性、充满着随机事件,所以,通过把任何金融交易合同的细节条款转换成不同的未来随机事件、分析清楚在每种事件出现时交易双方的得失,由此得到的交易双方得失跟未来事件的关系,就是概率论中讲到的随机变量。 于是,金融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些随机变量的交易、如何为这些随机变量定价的问题。金融市场的作用之一就是对未来定价、对交易风险定价。 总的来说,《金融的逻辑》一书对金融领域的分析或许就是你的一把钥匙,帮助你认识社会、文化、历史还有其它,包括反思和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也包括再思考企业和国家的治理战略的课题。

专栏

企业家应将劣势化为优势

Post Views: 39,180 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如何能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转败为胜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家所应该重要功课之一。其实,如果仔细观观察,有些劣势是可以成为优势的,而有些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就是劣势。 《逆转》(David and Goliath: Underdogs, Misfits, and the Art of Battling Giants)这本著作便是讲述将劣势化为优势的策略。《逆转》是《纽约客》(The New Yorker)怪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作品。他被《快公司》杂志(Fast Company)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被《时代》杂志(Time)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在《逆转》著作中,格拉德威尔很明确的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随着环境变化,有些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而有些在旁人看来的优势其实是劣势。只要掌握了“扭转优劣势”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到达“以弱胜强”的目的。 这一观点在前言部分的“巨人和牧童之战”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身穿铠甲手持利剑的巨人勇士要敌方派一个人出来和他单挑,结果出来应战的是一个矮小的牧童。这看起来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但是结局出现了大逆转:牧童仅用一招就灭了大只佬。 巨人的优势在哪?是他的力量,是坚固的防守装备以及强大的攻击力。 牧童的优势在哪?是他的投石技术,是可以灵活的移动。 巨人的劣势在哪?是他笨重的装备导致他无法快速闪躲。 牧童的劣势在哪?是他力量不够,不能和巨人硬碰硬。 巨人期待的是一个和他同类的战士出来,这样他就可以利用他的力量去击败对手。但牧童的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战斗方式由主动变成了被动,他被迫用自己的劣势去应战牧童的优势。牧童用投石技术,在巨人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就击中了他的脑袋,巨人昏迷倒地,牧童上前用剑割下了巨人的脑袋,战斗结束了。 不按照对手期待的方式展开战斗,把自己仅有的微弱优势发挥到极致,让对方习以为常甚至赖以生存的优势技能无法发挥,最终反败为胜。这个思维可以套用到任何一种形式的对抗中,比如工作和商务谈判。它不能百分百包赢,但至少极大增加了赢的几率。 在书的前五章里,格拉德威尔还精选了其他五个案例来进一步论证“劣势可以成为你的优势,优势也可能成为你的劣势”这个论点。通俗的说就是:当上帝在这个地方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他同时也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此外,格拉德威尔也道出我们对劣势以及优势的局限认识,优势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劣势也可以转变局面。讨论逆转的意义在于在充满相对性的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处于不利地位,如何利用劣势和优势的相对性极为重要。 人们以为的优势其实并不能带来实际上好的结果,有时候弱势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但问题在于,正因为优劣势的差距深入人心,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优势时,你能安于此间,发掘致胜关键吗?如何冷静看待劣势的作用,并不为群众效应所左右,这点格拉德威尔并未涉及,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U形曲线并不陌生,优势发挥的作用如同金钱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以内,幸福感随着拥有财富的上升而增强;到了临界点左右的范围之内,幸福感的上升呈趋缓态势;但接下来,幸福感不再与金钱挂钩,甚至出现反向作用的结果。这里有一个“适度”的概念,优势若不善加利用,可能转为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