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ne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企业转危为安的方向

Post Views: 11,699 企业转危为安的方向 创新成本过高丶运营成本失控丶库存折旧费过多,竞争太激烈…企业应该何去何从?要求人人尽力并非解决之道,激烈的变革势在必行,而转型必须有方向指引。 由美国(United States)“质量管理之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Dr William Edwards Deming)的著作《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的本书目的,就是指出方向。 戴明在《转危为安》一书中,直指出十四项管理要点(14 Points for Management),并且提出解决有关弊病的办法。他从顾客丶员工丶管理阶层以及政府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翔实精辟的个例分析,可谓弥足珍贵丶美不胜收。 戴明主要思想理念——管理十四要点 1丶提高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不变的目的。 2丶采用新观念。 3丶停止靠检验来提高质量。 4丶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 5丶不断地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以提高质量与生产力,从而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6丶建立在职训练制度。 7丶建立领导体系。 8丶排除恐惧,使人人都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 9丶破除部门与部门间的藩篱。 10丶消除那些要求员工做到零缺点及高生产力水准的口号丶训示及目标。 11丶废除工作现场的工作标准量,代之以领导,废除目标管理,数字管理法以及数值目标,代之以领导。 12丶排除那些不能让工人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13丶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提高机制。 14丶让公司每个人都致力于转型。 作者并不区分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包括政府服务(教育及邮政)在内。所有的产业,无论制造业或服务业,其管理原理都是相同的。 这个观念不但成为日本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也影响了其他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将质量管理 创造为一种企业哲学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戴明将质量管理创造为一种企业哲学,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生命的哲学。戴明的管理思想适用于各级主管,它采用系统化的观点,所处理的是主管与各级同事之间的各种互动,它几乎涵盖了各阶层的所有管理层面。 自《转危为安》出版以来,世局变化很大,世界已大为不同了。然而最近,超过400本书籍和文章提到说,戴明学说是有效的商业思想和实务,既与当今局势息息相关,又重要无比。在管理上,戴明的学说一直帮助人们去达成:生产力和质量的提升,更好的资源利用,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喜悦。

Highline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Ace Column 旁观者可将事物看得更清楚

Post Views: 11,921 Ace Column 旁观者可将事物看得更清楚 旁观者,意为置身局外,从旁边观察局内动态的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世界万物,很多事情都能理得清清楚楚。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就把自己比作这样一个旁观者。《旁观者》是当代国际上最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自传体小说,是一部描写了他一生经历的回忆录。《旁观者》虽然不是德鲁克最重要的着作,但却是他自己最喜爱的,反刍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 这其中,有他的“只是个笨老太婆”的奶奶;有“拒绝去奥地利最好的公职”的“愚不可及”的赫姆;有没有教会德鲁克“该学的东西”的小学老师;有每次都把交易清单“折叠4次,撕成16片碎纸后,扔进字纸篓”,从而使得会计无法记账的怪老头弗里德伯格……这些人,在德鲁克的笔下,是饶有趣味的。但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就未必会觉得有趣。 比如,德鲁克的奶奶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就不是那么讨人喜欢。当这个老太太居然把自己不需要的那些连破铜烂铁都不如的杂物拿到银行去,而且要像存钱一样,存到她那只有几毛钱的账户上去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怀疑这个老太太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在纳粹横行的年代,当这个老太太在电车上公然用伞尖戳着一个年轻人胸前的肋骨,叫人家取下西服翻领上偌大的纳粹标志时,恐怕大部分身临其境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凉气,紧张得窒息。 至于她整理碗柜,其成果无非就是把“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分开了,分别放在两层,并贴上了标签而已。这种看起来滑稽好笑的举动,我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从笨奶奶中悟出智慧 但德鲁克偏偏从他这个笨奶奶这里领悟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他奶奶对待纳粹标志的态度,使德鲁克感到其中蕴含着智慧:“如果不尊重个人,无视他人的信仰丶决心以及情感,就是步向毒气室的第一步”。 他还从自己奶奶看似愚笨的所作所为中进一步感悟到:“所谓的社区并非收入丶工作阶级和医疗资源的分配,而应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至于“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德鲁克觉得那简直是第一个电脑程序,把厨房碗柜里的东西“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都区分出来,实在是一种“完全信息系统”。 没有人是“了无趣味”的 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 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 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 如果不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工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制订一些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管理者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这样的管理就像手里只有一把钥匙,却想打开手里无数把锁一样不切实际。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

Post Views: 11,233 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 一个行业内什么因素驱动竞争?竞争者将如何采取行动?行业将如何发展?制定战略计划者将如何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在长时期内,一个公司如何才能始终占据最有利的竞争地位? 针对这一系列的这些问题,可在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找得到。波特于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一权威。 波特的竞争战略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五力模型丶三大战略丶价值链丶钻石体系丶产业集群。 ·五力模型 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 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丶客户的议价能力丶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丶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三大战略 企业的市场环境就是空前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与替代行业的竞争,供应方与客户的讨价还价以及潜在竞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竞争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流行的战略是降价,既打倒对方,也损害自己,形成负效应,进入恶性循环。正确的竞争战略为: 1丶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2丶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differentiation) 3丶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丶目标聚集战略丶专一化战略(focus) ·价值链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看来,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每一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优势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而采用战略目标景框来框定竞争类型。 ·钻石体系 在企业竞争的成功上,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波特将他的研究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他认为可能加强本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自然资源丶教育丶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如高度的专业技巧与应用科技。 需求状况: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 企业的战略丶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的组织方式丶管理方式丶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若企业所在地鼓励创,新,企业就会有竞争力。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一个产业要想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货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族群”。 ·产业集群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丶专业化供应商丶服务供应商丶金融机构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丶复杂性相异。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专栏: 强调组织管理的Z理论

Post Views: 21,669     强调组织管理的Z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Japan)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United States)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 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作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化威胁为美国企业发展的动力。 虽然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其中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对美日企业的比较和分析,而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组织范畴。 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从雇用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 作者在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管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 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Z理论》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之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Z理论强调: 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 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调,以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和更广泛的了解、 员工的升迁是缓慢而按部就班的、 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以及 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 Z理论核心为团结二个字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作者讲述了很多Z型公司的好处及其特征,最核心的就是团结二字,一个公司有共同的哲学观,基层人员也参与管理,管理与决策再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位员工都关心公司的生存状况。  

专栏

迈向真正成功的4大要素

Post Views: 35,311 拥有一个超常的个人魅力,可以使你的话轻易地被他人信服,但是这样的个人魅力并非自然形成,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风浪冲刷,同时,也可以一些现实方法塑造而成。 全球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John C.Maxwell)所著作《真正的成功》(Real Success)便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著作。麦克斯韦尔指出,“真正的成功”,需要在人际关系、装备(培养领导人)、态度、领导力在大方面提升自己和团队。 麦克斯韦尔是享誉美国的领导力和人际关系大师。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发挥领导力潜能。每年在全球各地发表有关领导力的讲演,听众多达几十万,其中包括财富500强企业丶美国西点军校丶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等组织和机构。 这本《真正的成功》一书以大量实例和经验提供了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领导力,如何带领团队和培养领导人,如何建立积极心态的行动方案,帮助个人和团队迈向成功,非常值得企业领导人一读。 正如之前所提,麦克斯韦尔在这一著作中的定位便是打造全方位成功素质,迈向成功的四大基石,而这四大基石便是:人际关系丶装备丶态度丶领导力。 人际关系 在这四个方面下,作者又分别对其做了案例讲解,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讲了为什么人际关系重要,如何影响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装备 麦克斯韦尔所述的装备,并不是游戏中的装备,也不是战争中的装备,而是走向成功过程中的团队,而在这里对培养团队更是主要方面,讲述了为什么要培养他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如何鼓舞他人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态度 态度,态度是一种精神体现,不同的态度下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积极地态度不仅可以使自己更加有活力更加乐观的工作,更可以影响他人,在这篇中麦克斯韦尔通过案例丶手法讲述了态度是如何影响人的,怎么改善态度,以及对自己工作认知,如何才算成功而又如何算是失败。 领导力 最后也就是领导力的话题,领导力是什么,在我看来领导力就是能够和谐指挥团队成员,是团队更加高效快捷的能力,也就如书中所说领导力越高越有成效。书中讲述了追求领导力的原因,和如何成长去变成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也就是如何拥有领导者所需要的纪律丶信任丶长远规划能力等等,书本的最后一节讲述了领导者的影响力,而只要有影响力,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领导者。 每一个成功指导书中似乎都有关于个人魅力的讲解,而这个个人魅力问题也确实不负众望,在成功的道路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毕竟社会是由人丶是由很多人组成的。 有句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纷争,但是如何去避免纷争落在自己身上,或者是纷争无法避免的落在自己身上后怎么解决,这都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丶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

专栏

领导者的影响力

Post Views: 35,688 到底是哪些因素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是”呢?有哪些技巧最有效地利用了这一些因素呢?一个同样的要求,当用某种方式表达时会遭到拒绝,但是用稍微不同的方式表达时却会被接受,这里有什么奥妙呢? 美国(United States)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在他的著作《影响力》(Influence)总结了六大心理学基本原理。 一、影响的武器 一些人比其他人更能够有效的运用影响武器在于他们知道怎样提出请求。要这样做,有时候仅意味着正确选择一个包涵强有力的心理学原理的词,来启动深植于人们体内的行为磁带,达到从中获利的目的。 二、互惠:给予,索取……再索取 互惠原理认为,人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对方所做的一切。 互惠在政治、宗教、商业等各领域广泛存在,如拉选票、先施恩再求捐款、免费样品试吃等都是实际运用案例。 三、承诺和一致 人们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的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按照旁观者的眼光来调整自己形象的压力)来迫使人们与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人们总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且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比如,一投完票,选民们往往就会更相信他们的候选人一定能够当选。 四、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人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尤其是当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正在做的事情往往也是正确的,可以使旁观者少犯很多错误。例如,给怕狗的幼儿园小孩,观看有很多其他小孩与狗玩耍的电影片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孩对狗的恐惧程度。 五、喜好 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比如,慈善机构会招募义工到邻居家去游说募捐,而拒绝一个朋友或者是邻居的募捐要求非常困难。 六、权威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在权威的强大压力面前,个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6个原理中不包括“人人都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人们都想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多的东西这一简单的原理。这并不是因这条原理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不是因为有证据表明从业者对这条原理熟视无睹。 事实上,作者认为这是一条不言而喻的公理,是人们行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它应该得到承认,但不值得专门来讨论。上述探讨每一条原理都具有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让人们自动地、下意识地说“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