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ne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企业转危为安的方向

Post Views: 11,759 企业转危为安的方向 创新成本过高丶运营成本失控丶库存折旧费过多,竞争太激烈…企业应该何去何从?要求人人尽力并非解决之道,激烈的变革势在必行,而转型必须有方向指引。 由美国(United States)“质量管理之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博士(Dr William Edwards Deming)的著作《转危为安》(Out of the Crisis)的本书目的,就是指出方向。 戴明在《转危为安》一书中,直指出十四项管理要点(14 Points for Management),并且提出解决有关弊病的办法。他从顾客丶员工丶管理阶层以及政府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翔实精辟的个例分析,可谓弥足珍贵丶美不胜收。 戴明主要思想理念——管理十四要点 1丶提高产品与服务要有持续不变的目的。 2丶采用新观念。 3丶停止靠检验来提高质量。 4丶废除以最低价竞标的制度。 5丶不断地提高生产与服务系统,以提高质量与生产力,从而成本也会不断降低。 6丶建立在职训练制度。 7丶建立领导体系。 8丶排除恐惧,使人人都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 9丶破除部门与部门间的藩篱。 10丶消除那些要求员工做到零缺点及高生产力水准的口号丶训示及目标。 11丶废除工作现场的工作标准量,代之以领导,废除目标管理,数字管理法以及数值目标,代之以领导。 12丶排除那些不能让工人以技术为荣的障碍。 13丶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教育与自我提高机制。 14丶让公司每个人都致力于转型。 作者并不区分制造业与服务业。服务业包括政府服务(教育及邮政)在内。所有的产业,无论制造业或服务业,其管理原理都是相同的。 这个观念不但成为日本质量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也影响了其他质量管理大师的思想。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 将质量管理 创造为一种企业哲学 作为质量管理的先驱,戴明将质量管理创造为一种企业哲学,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生命的哲学。戴明的管理思想适用于各级主管,它采用系统化的观点,所处理的是主管与各级同事之间的各种互动,它几乎涵盖了各阶层的所有管理层面。 自《转危为安》出版以来,世局变化很大,世界已大为不同了。然而最近,超过400本书籍和文章提到说,戴明学说是有效的商业思想和实务,既与当今局势息息相关,又重要无比。在管理上,戴明的学说一直帮助人们去达成:生产力和质量的提升,更好的资源利用,并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喜悦。

Highline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Ace Column 旁观者可将事物看得更清楚

Post Views: 11,948 Ace Column 旁观者可将事物看得更清楚 旁观者,意为置身局外,从旁边观察局内动态的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世界万物,很多事情都能理得清清楚楚。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就把自己比作这样一个旁观者。《旁观者》是当代国际上最着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自传体小说,是一部描写了他一生经历的回忆录。《旁观者》虽然不是德鲁克最重要的着作,但却是他自己最喜爱的,反刍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 这其中,有他的“只是个笨老太婆”的奶奶;有“拒绝去奥地利最好的公职”的“愚不可及”的赫姆;有没有教会德鲁克“该学的东西”的小学老师;有每次都把交易清单“折叠4次,撕成16片碎纸后,扔进字纸篓”,从而使得会计无法记账的怪老头弗里德伯格……这些人,在德鲁克的笔下,是饶有趣味的。但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就未必会觉得有趣。 比如,德鲁克的奶奶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就不是那么讨人喜欢。当这个老太太居然把自己不需要的那些连破铜烂铁都不如的杂物拿到银行去,而且要像存钱一样,存到她那只有几毛钱的账户上去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不怀疑这个老太太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在纳粹横行的年代,当这个老太太在电车上公然用伞尖戳着一个年轻人胸前的肋骨,叫人家取下西服翻领上偌大的纳粹标志时,恐怕大部分身临其境的人都要倒吸一口凉气,紧张得窒息。 至于她整理碗柜,其成果无非就是把“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分开了,分别放在两层,并贴上了标签而已。这种看起来滑稽好笑的举动,我们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 从笨奶奶中悟出智慧 但德鲁克偏偏从他这个笨奶奶这里领悟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他奶奶对待纳粹标志的态度,使德鲁克感到其中蕴含着智慧:“如果不尊重个人,无视他人的信仰丶决心以及情感,就是步向毒气室的第一步”。 他还从自己奶奶看似愚笨的所作所为中进一步感悟到:“所谓的社区并非收入丶工作阶级和医疗资源的分配,而应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至于“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没有杯子的把手”,德鲁克觉得那简直是第一个电脑程序,把厨房碗柜里的东西“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都区分出来,实在是一种“完全信息系统”。 没有人是“了无趣味”的 德鲁克之所以能够从我们看起来特没意思的人身上,感悟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是因为他“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在别人看来了无趣味的人,德鲁克也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他们兴趣所在,并用心去体会,使这些人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之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德鲁克因此也就成为这些“了无趣味”的人的知心朋友。 德鲁克的这种“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的理念,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没有人是真的无趣,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现他有趣的地方罢了。德鲁克还强调说,他一向对具体的“人”相当感兴趣,不喜欢人的“抽象概念”。对人对事的练达洞察,使德鲁克具备了成为一个管理大师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 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用管理。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人的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 如果不在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下工夫,去发现他们的长处与弱项,而只是漫无目的地针对“人”这个抽象的概念,空泛地制订一些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管理者是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的。这样的管理就像手里只有一把钥匙,却想打开手里无数把锁一样不切实际。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

Post Views: 11,255 企业竞争战略的要素 一个行业内什么因素驱动竞争?竞争者将如何采取行动?行业将如何发展?制定战略计划者将如何对竞争者的行为做出反应?在长时期内,一个公司如何才能始终占据最有利的竞争地位? 针对这一系列的这些问题,可在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 Porter)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找得到。波特于32岁即获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力方面公认的第一权威。 波特的竞争战略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可以从五个方面理解:五力模型丶三大战略丶价值链丶钻石体系丶产业集群。 ·五力模型 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企业在拟定竞争战略时,必须深入了解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法则。 竞争法则可以用五种竞争力来具体分析: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丶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丶客户的议价能力丶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丶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三大战略 企业的市场环境就是空前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利润将取决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与替代行业的竞争,供应方与客户的讨价还价以及潜在竞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竞争战略就是一个企业在同一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行为。流行的战略是降价,既打倒对方,也损害自己,形成负效应,进入恶性循环。正确的竞争战略为: 1丶总成本领先战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 2丶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differentiation) 3丶集中化战略又称目标集中战略丶目标聚集战略丶专一化战略(focus) ·价值链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看来,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每一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优势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而采用战略目标景框来框定竞争类型。 ·钻石体系 在企业竞争的成功上,国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波特将他的研究延伸到了国家竞争力上。针对这个主题,波特提出“钻石体系”(又称菱形理论)的分析架构。他认为可能加强本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包括: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将基本条件(如自然资源丶教育丶基础建设)转换成特殊优势的能力,如高度的专业技巧与应用科技。 需求状况: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量和成熟度。 企业的战略丶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的组织方式丶管理方式丶竞争方式都取决于所在地的环境与历史。若企业所在地鼓励创,新,企业就会有竞争力。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一个产业要想登峰造极,就必须有世界一流的供货商,并且从相关产业的企业竞争中获益,这些制造商及供货商形成了一个能促进创新的产业“族群”。 ·产业集群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丶专业化供应商丶服务供应商丶金融机构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丶复杂性相异。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专栏: 强调组织管理的Z理论

Post Views: 21,693     强调组织管理的Z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Japan)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日本企业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抢走了美国(United States)企业在本土的市场份额。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 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在其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作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化威胁为美国企业发展的动力。 虽然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其中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对美日企业的比较和分析,而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组织范畴。 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从雇用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 作者在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管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 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Z理论》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之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Z理论强调: 重视团队合作而非个人表现、 公司期待员工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员工在各部门间轮调,以对公司的整体运作有更深和更广泛的了解、 员工的升迁是缓慢而按部就班的、 公司更注重与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以及 员工对公司有责任感。 Z理论核心为团结二个字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作者讲述了很多Z型公司的好处及其特征,最核心的就是团结二字,一个公司有共同的哲学观,基层人员也参与管理,管理与决策再也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位员工都关心公司的生存状况。  

Ace の 观点 Ace Tang 陈日句女丹 《大橙报》总裁 CEO 高效能领导的习惯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Ace の 观点 Ace Tang 《大橙报》总裁 CEO 高效能领导的习惯

Post Views: 49,012 身为企业总裁,我常常询问自己有没有高效能的习惯。我所欣赏的其中一位企业管理作者为已故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他的其中一本著作《高效能的5个习惯》(Five Habits of 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中所分析的高效能习惯,值得企业领导者一读再读。 彼得·杜拉克认为,我们无法充分证明我们真的有办法管理其他人,但我们总是可以管理自己。的确,如果主管无法有效地自我管理,你也不可能期望他有能力管理同事和部属。管理有很大部分要靠以身作则,而不知道如何达到工作成效的主管会成为错误示范。 彼得·杜拉克表示,依照目前一般人对“领导人”的定义,高效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好的领导人。例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Harry Truman)毫无领袖魅力,然而他几乎是美国史上效能最高的执行长之一。同样的,彼得·杜拉克说,他在长达65年的企管顾问生涯中,曾经和无数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的执行长合作过,其中最出色的人才往往不是一般人刻板印象中的领导人类型。 他们无论是个性、态度、价值观、长短处都各不相同,从活泼外向到近乎孤僻、从个性随和到控制慾强、从慷慨大方到节俭吝啬,什麽样的人都有。   他们之所以能展现高效能,是因为他们都能遵循以下八种做法: · 他们会问:“需要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 他们会问:“对公司而言,什麽是对的事情?” · 他们发展出行动方案。 · 他们负起决策的责任。 · 他们负起沟通的责任。 · 他们聚焦于机会,而非问题上。 · 他们召开建设性的会议。 · 他们在思考时和言谈间,想的和说的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头两项做法能提供他们所需的知识,接下来的四项做法帮助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最后两项做法确保组织上上下下都有责任感和有担当。 由此可见,要合理地展现高效能,管理者单凭聪明才智、努力不懈、或学识渊博还不够,效能是截然不同的事情。但另一方面,要展现高效能,并不需要天赋异禀,或具备特殊才能,也不需受过特殊训练。 高效能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某些颇简单的事情,包括本书将探讨的一些做法。但这些做法并非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惯。 彼得·杜拉克表示,在他45年的企管顾问经验中,他曾辅导过大大小小各种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工会、医院、大学、社区服务,地点则遍佈美国、欧洲、拉丁美洲和日本,和许多主管合作过,他没有碰到过任何“天生”高效能的主管。 所有的高效能主管都是经由学习,才变得具备高效能。他们全都必须练习高效能的做法,直到做法变成为习惯为止。但是努力培养这些习惯的人都会成功地变成高效能的管理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透过学习,成为高效能的管理者,而且也必须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 Ace Tang是大橙传媒的总裁,马来西亚吉隆坡人,英国Coventry大学MBA毕业。欢迎读者将建议分享至 ace@bigorangemedia.com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Ace の 观点 Ace Tang 陈日句女丹 《大橙报》总裁 CEO 领导技能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
专栏 专栏 Column (all post)

Ace の 观点 Ace Tang 《大橙报》总裁 CEO 领导技能可通过不断学习提升

Post Views: 48,611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领导力由领导者的个性、人品和过往成就所决定。但是,奥布里?丹尼尔斯(Aubrey Daniels)著作的《激发式领导》一书,对领导力重新进行了诠释,从而成功地消除了这一错误的认识,并指出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领导技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领导人要如何进行激励式的领导。 一般人,认为领导者的作用是为员工营造良好的氛围,鼓舞员工心甘情愿地完成机构的使命、遵循机构的理念和价值观。与其说领导者的作用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雕塑家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倒不如说它相当于给皮格马利翁的雕像赋予生命,从而创造出了加拉提亚(Oalatea)的阿芙罗狄特(Aphrodite)。领导者不仅能为机构确立运转的方式,还能为机构注入无限的精神力量。 奥布里?丹尼尔斯提出一个崭新的模式帮助人们识别成功的领导者。月亮本身并不能使人们获悉其是否重要,然而月亮对潮水、地壳、地球自转周期等事物的影响却可以。同样,人们也需要借助员工的表现来判断领导者的影响力。 在探讨领导力时,作者看重的不是领导者在机构中的位置,而是领导者对员工行为的影响。领导行为在各行各业中都司空见惯,但是商业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可控的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实践和评估的机会。商业领域真可以称得上是领导者的学校!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简要陈述一下我们的假设。 奥布里?丹尼尔斯认为,只有当员工跟随你时,你才是真正的领导者。尽管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却很少人关注它的意义。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之一就是:任何关于领导力的研究都应当关注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领导者本身。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审视员工对领导者的反应。能够充分体现领导者才能的是员工的行为,而不是领导者的行为。   奥布里?丹尼尔斯的领导模式提出如下的员工行为体现了领导者的才能:     (1)为了实现领导者的目标,员工们任劳任怨。     (2)为了发展领导者的事业,员工们甘愿作出牺牲。     (3)领导者的教诲和影响使得员工们乐于鼓励他人和指正他人的错误。     (4)根据对领导者心思的揣摩,员工们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一条标准表明:最有效的领导者能够激励员工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多作贡献。从本质上讲就是,员工们能够做到奉献自己的部分时间和精力而丝毫不图回报。 第二条标准是指员工们为了推进领导者的事业甘愿牺牲自我。这表明员工对领导者及其事业无比忠诚,也说明自发的行为远远胜过被迫的行为。 第三条标准着重讲在领导者的影响下员工之间形成的关系。员工们认为领导者值得为之效力,其目标也值得为之奋斗,因此他们通力协作,而不是互相竞争。 第四条标准涉及员工与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鉴于他们各自对机构的贡献,员工与领导者互敬互爱。 领导学著作所研究的领导者多数都颇具个人魅力。然而,这会令人误以为领导才能是这些领导者与生俱来的。其实,时势才能造就英雄。如果没有二战,邱吉尔(Churchill)会被视为伟大的领导者吗?可能不会。当时的形势需要邱吉尔以及他的部下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也可以说改变邱吉尔个性的是时势,而不是他本人。 Ace Tang是大橙传媒的总裁,马来西亚吉隆坡人,英国Coventry大学MBA毕业。欢迎读者将建议分享至 ace@bigorangemedia.com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