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健康Spirituality & Health

满足部分信众心理需求 非正信宗教易迷惑人心

19_1文:文润玉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在《说难》中说:“说人之难,在于所说之心”。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绝大多数行为特征实质上都表现为心理需求特征,因此,了解信徒参加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的心理特点对于做好教徒的思想转变工作十分重要。

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中的畸形群体,之所以能够迷惑人心,吸引信众,必然在客观上存在着可以满足部分信众心理需求的特点。因此,分析教徒入教的心理动机,深入认识其本质和危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仔细考察目前大量的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教徒,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加入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于对疾病的恐惧,希望自己或者亲人身体健康的心理需要
生老病死,本来是自然规律,无论是达官贵人,富可敌国者,还是布衣平民,不名一文者,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多数人最大的担忧和害怕都是疾病和意外灾害的侵扰,特别是现代社会,大家在衣食无忧后,会更多的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指数,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健康康,无灾无病、长命百岁。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发展和社会交往圈子的增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及人类自身抵抗力的变化等等因素,人类的疾病门类和病毒结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诸如爱滋病、癌症等目前尚无良好治疗效果的疑难杂症类疾病。尽管现代医学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但是有一部分疾病还是让人类科学在其面前束手无策,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会给患者带来长期而痛苦的折磨,这些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在万般无奈下,就会“有病乱投医”,求助于各类气功、特异功能及各种正当或不正当的宗教组织,患者及亲人特别希望能出现意外或者奇迹,使其走出疾病折磨的苦海。

目前,虽然基本医疗保障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一部分人特别是部分贫困地区,这部分人在就医时,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为人们的最大的负担。所以,当某些所谓的气功大师、特异功能人士宣扬能够做到祛病消灾后就可能大行其道,很多有健康需求的人会趋之若鹜,甚至是执迷不悟,深陷其中。

二、社会变迁中渴望快速实现个人命运改变的心理需求
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引起社会的变迁和阶层流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体能力的差别就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和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那些文化水平较低又无一技之长的普通个体,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沦为弱势群体。他们面对疾病和各种天灾人祸时候的自救能力十分有限,当面临这些困难的时候,他们起初还会尝试各种不同方法试图改变现状,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是很多人无奈的选择放弃甚至是沉沦。

在努力也无法迅速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部分人群就会心理失衡,产生偏激心理和急躁情绪。于是,传统文化中的“天命思想”会将这一切归结为个人的命运,而要想改变命运,唯一可以依赖的方法就是借助于那些所谓的神秘力量。而宗教所包含的神秘力量特征为满足这些心理需求提供了条件,画饼充饥,为信徒创设了许多虚幻的美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压迫力量,为宗教复兴提供了社会条件,也给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些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神化自己的教主,搞个人崇拜,号称其教主具备各种超自然力,不仅可以治病救人,而且可以教导广大信众通过修炼改变自己的命运。正是这种极具吸引力的广告效应,使得部分群众受骗上当。

三、渴望获得组织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古希腊(Greece)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就是说个体天然存在着希望过集体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都不愿意自己被组织或者群体抛弃,离开了特定的组织或者群体,个体生存就会感到无助、无力,也许除了“鲁滨孙”(Robinson)这类心理素质超强的牛人外(当然鲁滨孙更多是被迫和无奈),大多数人面对那种“天不收、地不留”被群体抛弃的状况都会感到失望甚至是绝望。但是随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进,人们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人与组织的联系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离开原单位后,他们都脱离了与原所在单位组织的联系。

传统上“单位人”的心理,使部分人即便是能够就业,生活有保障,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孤独、寂寞、空虚的负面情绪,向往着归属到一个群体组织之中,以便从中得到更多的人际关怀和精神慰籍。正是出于这样的心理原因,部分人会退而求其次,抱着“聊胜于无”的心理需求,加入一些没有特殊要求的民间宗教社团、气功协会或健身小团体,以通过群体活动,排遣孤独和空虚,在精神上获得一种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的产生迎合了上述社会心理需要,让部分缺少集体归属感的民众很方便的沉醉于那种“集体的欢娱”中。在乡村地区和城市底层群众中,一部分中老年家庭妇女和老人之所以很容易被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忽悠”成为信徒,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传统的群体安全感,他们渴望通过加入组织,通过组织认同来保障自己的心理安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非正信宗教宗教组织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信众渴望获得身体健康,渴望改变个人命运,渴望找到心灵归属感的心理需求,也是其能实现其迷惑人心,拉拢民众下水的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