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 Info coming soon..
Related Articles
被冠上“煤矿赌神”称号 内森·廷克勒(Nathan Tinkler) 以知识、胆识和信心下注煤矿业
Post Views: 44,742 尽管澳洲(Australia)年轻煤矿业巨头内森·廷克勒(Nathan Tinkler),在最近铁矿石和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之下,财富严重缩水,而无法跻身澳洲富豪榜。但是,他从一位只是煤矿公司打工的年轻小伙子,摇身一变成为煤矿巨头的故事还是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每一场交易犹如赌博一样,这就是为何后来,他还被传媒冠上“煤矿赌神”的称号。现在就随《大橙报》一起来看看这位现实中的内森·廷克勒如何在煤矿交易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内森·廷克勒(Nathan Tinkler)是一位年仅37岁的澳洲年轻人,但是,他与其他年轻人不一样的是,他目前已凭借煤炭获得了惊人的财富。他在仅仅5年内,卖掉了自己的住宅和公司,以筹集起步资金,向一块未经开采的煤田投入了近100万美元。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这笔投资已经翻到了5.3亿美元—-随后他继续不断滚动投资与交易。在完成两家煤矿交易后,如今已晋升亿万富豪行列。他也曾经名列《福布斯》的富豪榜之内,不过去年由于铁矿石和煤炭价格下跌的影响,使他的财富缩小,也令到他跌出《福布斯》的富豪榜。 无论如何,廷克勒在澳洲煤矿业领域当中所缔造的奇迹,至今还是令人所津津乐道的,其实,如果没有从小就接触煤炭,对此行业具备充足经验和认识,加上其个人的胆识和信心配合的话,廷克勒再如何精明,也无法达到今日的成就。 其实,廷克勒自小出身于煤炭之家,不过,年少时父亲生意失败,一家人从富人区搬到贫民窟。他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一家煤矿做实习电工,后来创立一家电力服务公司,承接过该地区多个煤矿的业务。 2006年,内森·廷克勒只有30岁,当时听闻澳洲昆士兰地区有个叫Midllermount的煤矿要出售,其拥有者是一家加拿大公司。这家公司的管理层认为这里没有高质量的媒,也从未开采。但他对这个煤矿非常有信心。 理由很简单,这个煤矿夹在两大煤田中间,一个煤田是必和必拓集团(BHP Billiton)的, 另一个则是美国老牌煤炭公司“英美资源”(Anglo American)的,因此不需要是什么天才,都知道下面埋的煤质量如何。 于是,廷克勒决定购买这个煤矿。他果断卖掉房子和电力服务公司,筹集了100万美元,以此作为保证金,暂时保有这个合约价格达3000万美元的煤矿。而接下来两年内,他需支付2900万美元。这笔钱可以分期支付,半年内必须支付750万美元,两年内支付剩余的2150万美元。 其实,廷克勒并不够资格来投标,但他是这个煤矿的唯一买家。他甚至请一家有名的律师事务所来协助谈判。当然他没钱支付昂贵的律师费,但他许诺一年后可以支付双倍价格。 在那段时间,廷克勒也敲了悉尼每个投资人的门。最终他说服了马丁广场证券公司( Martin Place Securities Co.),这家公司从60个私人客户那里给他筹集了250万美元。而这笔钱则被用来钻井测试。双方约定这60个客户共同拥有煤矿15%的股权。 正当钻井测试报告还在进行中,廷克勒仍在寻找新的买家,这时他遇到了来宝集团(Noble Group),后者最终出价5000万美元购买了煤矿30%的股份,并承诺购买这个煤矿所有出产的媒。 这笔交易完成时,廷克勒买下煤矿已逾8个月之久了。来宝集团原是一家大宗商品供应链集团,总部设在香港,在新加坡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在澳洲、巴西和印尼购买矿藏和农产品,然后卖到中国、印度等高需求地区来获利。所以,寻找大宗商品新来源是其从不停歇的工作。 廷克勒到底怎么说服来宝的,很难讲。但来宝此后就表现的很信任廷克勒的眼光,其公司高层曾在多个场合赞扬廷克勒。 从100万美元资金开始 廷克勒一年半翻至5亿美元 在解决了资金问题后,他就将煤矿卖给了澳洲的麦克阿瑟煤炭公司。这是一家煤炭开采公司,购买了煤矿属于廷克勒和最初投资者的共计70%的股份。不过麦克阿瑟公司希望能置换一部分股份,减轻现金支付的压力,并降低风险。由于最初的60位投资人也想要现金,廷克勒就同意与他们共计分得6500万美元现金。于是,廷克勒则分得5700万美元和当时价值1.84亿美元的麦克阿瑟公司股票。 不久,麦克阿瑟公司就被收购了,廷克勒也趁机抛售手中的股票,得到了4.6亿美元。这时,距离他购买煤矿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其资产却翻新了5亿美元。 此后,他就像其他富豪一样疯狂消费,买了几辆跑车,马场、橄榄球队、足球队,还有一架飞机。不过,这些都是他通过银行贷款购买。因为他没有忘记继续寻找新的商机。 一直来到2009年11月,廷克勒看上了一个叫Maules Creek的煤矿,这次他是以自己新的非上市公司“阿斯顿资源”的名义购买。 这个煤矿虽属于力拓集团(Rio Tinto)的一个子公司,但是债务缠身,甚至都没有银行愿意给它贷款。而且力拓家大业大,这个煤矿的管理层虽制定了3.4亿美元的利润计划,但力拓公司竟然表示没有针对该煤矿的短期和长期计划。阿斯顿公司首次仅支付了2500万美元,就买下这个价格4.8亿美元的煤矿。 其实,他一开始就没打算开采,就像购买第一个煤矿一样,仍然考虑把它卖出去。于是,他又去找来宝,但这次来宝集团变得很强硬,没有谈拢条件。于是他又回到了求助资本市场的状态。这次比上一次要容易得多了。 首先,他发行了公司的认股权证,解决一部分问题,购买者有美国对冲基金等公司。其次,廷克勒还组织了一个销售团队,甚至还从一些澳洲比较知名的投资人那里获取了投资。仅三个月,廷克勒的阿斯顿公司就筹到了足够的钱。 据说廷克勒为此奖励了他的销售团队数百万美元。最后,阿斯顿公司还在2010年8月上市,筹集了3.57亿美元,虽然其中2.33亿都用来还债。参与了首次募股的日本伊藤忠贸易公司在2010年年底,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aulesCreek煤矿15%的股权。 又过了10个月,阿斯顿公司以3.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个煤矿10%的股权给日本电力集团。也就是说,廷克勒和他的公司仅通过这25%的股权,就已经赚了2.3亿。而且不得不提一点的是,直到2012年4月阿斯顿公司依然没有开采这个煤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廷克勒也遭遇了一些管理风波,但是他表现得极为强硬。有消息表示,他先是在麦格理银行的支持下,驱逐了名下另一家公司的两名董事。转回头又把阿斯顿公司原本的董事长、自己的多年好友、澳洲的前副总理马克·维特降为副董事长。在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之后,廷克勒目前持有阿斯顿公司的32%的股权。 过后,阿斯顿公司也宣布了与怀特黑文煤炭公司(Whitehaven Coal)的并购案,在合并完成后,公司市值达51亿美元,而廷克勒也将拥有20%的股权。怀特黑文煤炭公司目前是澳洲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最大矿业公司之一。 铁矿石和煤炭价锐跌 廷克勒不再意气风发 尽管廷克勒在煤矿业当中获得巨大的财富,但是,去年在铁矿石和煤炭价格的大幅下跌下,曾经意气风发的澳洲采矿业富豪也从高处跌落下来,而廷克勒(Nathan Tinkler)则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廷克勒2013年6月份的时候濒临危急关头,而向他旗下企业集团提供融资的几家银行接过了他在怀特黑文煤炭公司持有的20%股份。 法拉龙资本管理公司(Farallon Capital)开启了廷克勒财富崩溃的序幕,该公司同意向廷克勒支付每股2.78美元(合2.96澳元)的价格——远高于当时2.06美元(合2.19澳元)左右的市场主导股价,收购怀特黑文煤炭公司9.9%的股份,这表明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一项彼此都满意的收购协议。 之后在提交给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的一份声明中,怀特黑文煤炭公司证实了与法拉龙资本管理公司达成的此项交易,并且宣布廷克勒的其余股份已出售给其银行融资财团的其他成员。 该公司表示:“因此,廷克勒原先持有的大部分股份已经由怀特黑文煤炭公司现有长期股东收购。” 资产净值曾经估计高达8.25亿美元的廷克勒在应对一系列账款拖欠诉讼案之后,据说现在居住在新加坡的一幢新住所里,重建自己的商业利益。
与林绍良(Sudono Salim)齐名 印尼(Indonesia)富豪 林文镜(Sutanto Djuhar) “接班人不但可以在儿女中选择, 更可以在千千万万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当中挑选。”
Post Views: 55,371 引言 在印尼(Indonesia)苏哈托(Suharto)时代,林文镜(Sutanto Djuhar)、林绍良(Sudono Salim)、苏哈托义兄苏威卡莫诺(Sudwikatmono)和伊布拉欣·里斯贾(Ibrahim Risjad)被号称“四人帮”,因为他们组成的Waringin Kentjana集团几乎囊括了印尼主要的行业。如今,林文镜是“四人帮”硕果仅存的一个人。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这位印尼商业大亨的发迹故事。 中国(China)胡润研究院于2015年8月19日首次发布“全球华人富豪榜”,根据榜单,福建(Fujian)首富是融侨集团的林文镜(Sutanto Djuhar),财富245亿人民币,位列全球华人第72位。 林文镜是印尼华人富豪,他在苏哈托(Suharto)时代,与林绍良(Sudono Salim)、林文镜和苏哈托的义兄苏威卡莫诺(Sudwikatmono)和来自北苏门答腊(North Sumatra)的商人伊布拉欣·里斯贾(Ibrahim Risjad)并称“四人帮”,因为他们组成的Waringin Kentjana集团几乎囊括了印尼主要的行业。但随着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四人帮瓦解,还发生了法律的纠纷。如今,林文镜是“四人帮”硕果仅存的一个人。 林文镜于1928年3月19日出生在印尼中爪哇古突士(Kudus,Central Jawa),祖籍为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清阳下镇溪头村(Xitou,Yangxia, Fuqing, Fuzhou)。1936年,7岁的林文镜随母亲离开福州的福清市(当时叫福清县)阳下镇,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 目前林文镜已经是印尼一些著名企业的重要创办人之一,如印多福(Indofood)、波加沙里面粉厂(Bogasari Flour Mills)和印多水泥(Indocement)。这是印尼国内第二大的水泥厂,目前是由德国(Germany)的海德堡水泥集团(Heidelberg Cement Group)所控制。 他也是中国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V Technology)的共同创办人,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液晶显示器(LCD)制造商。他担任该公司非执行董事直到2004年8月25日。 林文镜也是三林集团(Salim Group)在香港(Hongkong)的第一太平洋投资(First Pacific)非执行董事。他是于1981年起担任此职务直至2010年5月31日。 与林绍良建立亲密关系 奠定日后良好生意基础 林文镜的父亲为林洪宽,育有二子二女,林文镜为老大。林洪宽早年和堂弟林宝桩一起前赴印尼谋生,先在古突士定居。17岁那年,父亲去世,林文镜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开始闯入商海。 据称,当年林家坐船来印尼时,是与林绍良一起还有一位同乡林义和(Imin Sugiono)并一同住在古突士,彼此的亲密关系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林文镜日后的许多事业都是与林绍良合作的。 林文镜年轻时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他精于羽球、排球和篮球。他曾经在50年代入选国家排球队。离开学校后,他曾经在中爪哇北加拉岸和一位姓刘的朋友合作开设一家印花染腊厂。 林文镜的同乡林义和于1958年从古突士迁居到雅加达(Jakarta),他在那里标获供应海军制服的生意,林文镜和林来端(Yacob Sulaiman)都对这笔生意感到兴趣,决定和林义和一起合作。后来连同另一位朋友陈奕乐,四人合组一间名为四海(Four Seas)的公司,经营这些生意。生意做得很红火。 1962年另一位朋友加入他们。于是他们成立了五星(Five Stars)公司,每人的股份相等。这家公司和苏哈托开始有业务伙伴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林绍良当时由于供应物资给苏哈托的军队,因此和苏哈托已建立良好关系。 1968年苏哈托上台成为印尼的总统后,他拉拢五星公司和林绍良合作,成立一家新的公司称为华仁谊(Waringin Kentjana,三林集团的前身)。在合并之后,林绍良出任主席,林文镜代表五星公司管理在新加坡(Singapore)的Suntec工厂,而林绍良负责公司的财务。 不久之后与苏哈托有关系的商人伊布拉欣·里斯贾和苏哈托的义兄苏维卡莫诺加入了这家公司,这四人在印尼的商业圈呼风唤雨,所以被称呼为“四人帮”。 林文镜于1985年回到中国福清探亲之后,决定回到中国发展,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当时的林文镜已经成为名震东南亚(Southeast Asia)的超级富豪。2012年12月林文镜更因为多年在中国坚持慈善义举,捐赠总额超过8亿人民币,获得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家“仁爱奖”。 庞大事业王国 权力逐步交给儿女 家庭方面,林文镜与其夫人张瑞珍育有三男两女,长子林宏修(Tedy Djuhar)、次子林宏盛、三子林宏新(Johny Djuhar),女儿林新中、林新慧。 在90年代以后,林文镜把他个人的主力放在中国发展,他在印尼的事业交给他的儿子林宏修和林宏新等人打理。林宏修目前是印尼水泥副董事主席,第一太平公司非执行董事,Tunggal Prakarsa公司副主席,太平工业与发展公司董事等职位。 林宏新为林氏集团财政经理,林宏盛主管印尼水泥厂新加坡分厂。五个儿女都在澳洲以及美国(United States)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业务上都能独当一面。 […]
中国(China)公司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领导人 张懿宸(Zhang Yichen) “做事情更多是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
Post Views: 81,883 中国(China)公司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主席兼首席执行员张懿宸(Zhang Yichen)表示:“做事情更多是跟自己比,而不是跟别人比。” 他说:“我们是一个做投资的机构。衡量一家投资机构,投资业绩是唯一的指标。我们来新三板,和我们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融资之后我们还是做投资、还是做基金、还是追求投资业绩。” 他表示:“跟风、跟热点并不是我们的风格。可能有些时候我们会显得不那么跟得上潮流,希望中信资本吸引到的投资人也是这种性格的,不跟风、不炒作热点,而是追求一个很稳健的长期回报。” 对于“如果你手上有钱,你还投不投中国股市,还换不换美元?”这个问题,张懿宸坦言:“从个人投资的角度,我会投主板蓝筹股,相反创业板就要非常小心,因为中间肯定有很好的公司,但大多数公司10年后在哪儿很难说。” 张懿宸解释:“中国股市又分成三个股市。主板的所谓蓝筹股股票估值并不高,例如电信石油公司,包括了中铁,中车,此类公司整体市盈率大概也就12倍左右,但到了中小企业板,市盈率就到了30到40倍。创业板基本2015年年底都是将近70倍,现在降下来一些,依然有50到60倍。” 张懿宸还记得2015年参加达沃斯年会接受采访时谈起采访了很多中国前来的嘉宾,大家没有一个对经济看好的,同时也没有一个对股票市场看空的。可事实是,因为大家整体对经济是缺乏信心的,所以股市开始下跌时,下跌的速度远快于预期。 “所以说2016年金融市场风险不可低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一定比2015年低。” 张懿宸说。 问题是,金融业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直接与实业相关。在张懿宸看来,“金融和实业之间的分离,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在我们的市场中,有一大批所谓的僵尸企业,早就不应该存活了,而应该依照市场肃清机制退出市场。但因为各级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他们无效地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单看银行贷款可能数目很大,但其实没有有效进入经济中去。” 出生音乐世家 张懿宸 差些成为歌舞团小提琴手 张懿宸是在1963年出生。其父张卓天,是黑龙江省著名的歌唱家;母亲李芸则是一名中学教师。他13岁时曾做过建筑工人,之后差一点成为歌舞团的小提琴手。 那一年父亲去世。他所任职的省歌舞团为了照顾张懿宸一家人,给了一个接班指标。当时正盛行上山下乡,上大学根本就是想也不能想的事,去歌舞团接班,既可发挥孩子的音乐特长,又可以帮助养家。 当时,许多人都很羡慕张懿宸的好出路,但张懿宸自己却没有表现出他应有的高兴。就在他们母子拿到录用通知书的那个晚上,张懿宸吞吞吐吐对母亲说他想继续上学。母亲听了孩子的话,泪水顿时夺眶而出:“是啊,怎么能让一个才13岁的孩子去挣钱帮助养家?孩子一辈子的前途就这样到头了吗?” 母亲拿出那张令多少人□慕的录用通知书,“嚓嚓”地撕掉了,她对孩子说:“我们不去接班了,将来一定可以考大学,这是你爸爸的叮嘱,我们等着那一天。”她这一决定,改变了大儿子张懿宸及一家人的命运。 张懿宸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1981年他高中毕业时,“四人帮”已被粉碎。他以全省第三名的高考成绩(按留学生要求去掉政治分数他是全省第一名)考取成为了哈工大直接送往美国(United States)的留学生。 在美国著名的贵族高中–菲利浦斯中学学了一年外语后,张懿宸同时被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但他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在选择专业时,张懿宸征求母亲的意见,母亲说:“要学经济管理、学金融,一个国家要发展,没有经济人才是不行的。” 李芸替长子张懿宸做出的这第二个决定,在他一生命运当中又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为他进入国际金融界、成为华尔街上的重量级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懿宸大学毕业后,因才华横溢、品行端正迅速跻身于华尔街,他曾任东京银行美国证券公司副总裁、香港兴汇金融公司常务副总裁、美林集团亚太区董事总裁。 他曾主持了中国国债市场调研,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设计了国债期货。他也被聘为中国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高级顾问,帮助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国债市场,为中国在国际金融界成功地发行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各种债券,可称谓华尔街的风云人物。 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张懿宸于1992年率先离开美国进入香港兴汇金融公司,任执行董事副总裁,开展对中国投资融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3年,张懿宸实在是留不住母亲,就为其母亲投资办了“哈尔滨卡莱岱教育服务公司”,专门从事教育交流、留学谘询服务,并在1993年就开辟了中国赴新加坡(Singapore)留学的渠道。 公司开办以来,和国外许多院校建立了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向海外输出了大批留学生,许多毕业生已在国外定居、工作。 与创始人外孙女结连理 张懿宸应邀加盟中信集团 1999年,张懿宸与戚培文成婚。值得一提的是,戚培文竟是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的外孙女。这也成为张懿宸日后应邀加盟中信集团的契机之一。 一年后,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Larry Yung)力邀张懿宸加入中信集团工作。初到中信时,张懿宸的职务是中信泰富执行董事兼中信泰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这个公司主要负责中国电信业务,组建一个全国的光纤骨干网。这跟张懿宸之前从事的金融业务似乎不太搭界。 两年之后,随着中金和中银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的展开,中信集团意识到有必要在香港(Hongkong)成立一家跨境的投资银行,作为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的桥梁。张懿宸有一个梦想–创办中国自己的投资银行,这一次,或许正是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如果要搞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张懿宸最合适不过了。”中信集团时任董事长王军的点将,圆了张懿宸的梦想。 2002年,中信集团所属的中信资本正式成立。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以及中信国际金融控股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各持有中信资本50%的股份。张懿宸重新做起了自己擅长的投行业务,总算找到了大力施展拳脚的机会。 中信资本建立初期,恰逢天时、地利的好时机。当时,受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持续的华尔街熊市,9.11恐怖袭击,安然丑闻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世界经济领头羊的美国经济一度低迷。受此影响,香港等地的经济形势,直至2002年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一些著名的大投行不得不裁人。“机不可失”,张懿宸借其他投行大力裁员的时机,聘请到了一批业务拔尖人才。 借着从资本市场上“淘”来的资金,到2003年,中信资本的业务经已基本建立起来,公司也开始盈利。 经历14年的时间,中信资本在张懿宸的手中已从成立之初的2.5亿美元资本金,发展为现在管理超过59亿美元的基金管理公司,为成为中国的黑石奠定了基础。 中信资本 业务遍布全球各地 中信资本,全称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CITIC Capital Holdings Limited),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主攻另类投资的投资管理及顾问公司。该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结构融资、资产管理及创业投资,管理资金超过59亿美元。中信资本现有员工200多名,在香港、上海、北京、深圳、东京和纽约等地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 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强,为该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中信资本凭借对中国营商环境及资本市场的深入了解,以及一支国内、外市场经验和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团队,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多种投资产品和服务,为其客户创造优异的投资回报。 中信资本的优势与实力 ·综合性投资平台和无可比拟的项目渠道 ·实力雄厚的股东和优质的有限合伙人 ·经验丰富且实力强大的管理团队 ·优良的经营业绩蕴含巨大的上升潜力 ·通过清晰的战略有效把握未来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