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full)

LEVI'S 世上第一件牛仔裤

Post Views: 54,082 若要追溯牛仔裤的根源和历史,一位代表性人物不能不提,他就是美国牛仔裤之父李维·史特劳斯(Levi Strauss)。Levi Strauss原籍为德国,1847年发迹於美国三藩市,当时以卖帆布维生。后来他发觉当地矿工十分需要一种质地坚韧的裤子,于是把原来造帐幕的啡色帆布造了一批裤子,卖给了当地矿工,而后十分成功。Levi Strauss眼见成绩理想,便迅速成立了LEVI’S STRAUSS & CO,主力生产牛仔裤,而Levi’s的神话由此展开。Levi’s王国的成功,可算是由Levi’s 501开始。501的诞生是当Levi Strauss在1873年与另一合伙人Jacob Davis把他们生产的扣钮牛仔裤上所用的「撞钉」注册专利。当时的501是一种缩水后十分合身的的效果,极受当时工人们的欢迎。因此有人认为Levi’s牛仔裤是早年有助於建设美国梦的产物。三十年代的牛仔裤全是扮演工作服的角色,不过遂有趋向於便服的倾向,但仍以实用设计为主。六十年代,Levi’s王国在欧洲大幅拓展业务,随后便席卷了整个欧陆,销售额与名气随之暴升。   开发牛仔裤文化牛仔裤文化发展至七十年代已是全球性的集体潮流,在款式变化上有突破性的演变。由传统的直脚款式,变化出阔角裤、喇叭裤,又由喇叭裤演变至八十年代的萝卜裤。牛仔裤的外型变化,在七、八十年代可说是各走极端。Levi’s这段期间,在款式演变上一直有跟进潮流。而踏入八十年代后期,牛仔裤由以前讲究合身贴服,进化为追求原始牛仔裤味道的直身裁剪,此风一起,Levi’s 501又掀起了另一个牛仔裤潮流,连带九十年代也受此潮流影响。除501再次回流外,Levi’s的现代系列中也有三大分支,分别以不同颜色商标小旗做区分。「红旗」为反对过分贴身的「追寻原本」的时尚而设(501也算在内);「银旗」推销「现代基本」的款式,特别讲究高品质和洗水过程及制作效果;「橙旗」除基本款式外,还发展其他时髦款式,是一系列质料上呈紧贴潮流的产品。踏入九十年代,Levi’s的宣传手法,更是迭创新犹,产品销量有着更上一层楼的发展。世人心中,在全球销售超过35亿条的Levi’s牛仔裤不仅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更是美国精神的一个典型服饰代表,带有鲜明的符号象征意义:“独立”、“自由”、“冒险”、“性感”等。19世纪的淘金潮让美国成为冒险者的乐园,也间接造就了美国经济的腾飞,营造出进取、率性、自由的美式文化,这与当时讲究精致与华丽的“贵族血统”的欧洲文化截然不同。Levi’s为粗犷不羁的淘金工人设计的牛仔裤,恰恰成为了渴望自由、独立、理想的新生活态度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因此,从某一个角度说,Levi’s牛仔裤一出现,就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进而成为美式风格和欧洲大陆文化的分水岭。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演变,Levi’s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文化艺术气质,但Levi’s最初的野性、刚毅、叛逆与美国开拓者的精神,始终是穿着Levi’s的人最欣赏的一种生活态度。1954年詹姆士·迪恩(JamesDean,上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性感偶像)在卖座电影中穿着Levi’s牛仔裤,Levi’s从此成为“个性与叛逆”的象征。 501型协助起死回生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生育高峰期促使年轻人的数量急骤膨胀,因此卖牛裤很容易。Levi’s要做的仅仅是生产足够多的牛仔裤以满足看起来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市场。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初为止,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逐渐老化,他们的品味也随着自己腰围的变粗而发生改变。同时,18~24岁年龄段的人,即通常认为最有可能买牛仔裤的人,也在不断缩减。因此,Levi’s发现在衰退的牛仔裤市场上不得不为自己的市场份额进行奋斗。起初,尽管牛仔裤市场在衰退,但是Levi’s仍然坚守其牛仔裤基本业务。公司凭借大量增加广告以及在西尔斯、潘尼等全国性零售店内进行销售的方式寻求销售量的增长。在这些战术失败之后,Levi’s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进入增长更快的时装和专业服装行业。它仓促增添了许多新产品线,包括新款时装、运动装和体育装等。到1984年为止,Levi’s的多元化经营陷入混乱状态,涉及的行业范围从牛仔裤一直到男人用的帽子、滑雪装、跑步装,甚至还有妇女穿的涤纶紧身短衬裤和斜纹粗棉布孕妇装。其结果是仅在一年之内利润就下降了79%,极为悲惨。1984年,Levi’s为了扭转不利形势,公司新任管理层实施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新计划。它卖掉了绝大多数时运不济的时装和专业装,使公司回到向来最擅长的业务:生产和销售牛仔裤。作为先行者,Levi’s重新启用了它的拳头产品最基本的暗钮式、缩水后贴身的501型牛仔裤。公司投资3800万美元用于现时经典“501型蓝色牛仔裤”广告攻势,即一系列时兴的、纪实风格的“现实广告”。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在一类服装上花过这么多钱。这时,许多分析家对这一战略提出疑问。正如其中一位分析家所说:“这对一条普通的牛仔裤来说简直花费太多了。”但是,501型蓝色牛仔裤攻势使消费者想起了Levi’s的悠久传统,并使公司重新确定以传统的蓝色牛仔裤生产为中心。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这一广告攻势使501型蓝色牛仔裤的销售量翻了两倍多。 大胆多元的营销策略在建立起这种固定的蓝色基调之后,Levi’s公司开始增添新产品。例如,它成功地在基本产品线中增设了预洗、磨洗和彩色牛仔系列。1986年末,Levi’s公司引进了多克斯(Dockers)产品系列,即休闲、舒服的棉裤,这针对的消费者是生育高峰期出生的现已逐渐变老的男性。由于该新产品系列是对牛仔裤系列的自然延展,所以产生了比预计要大得多的吸引力。不仅成人购买Dockers产品,而且他们的孩子也购买。看起来,每一个美国男性青年都至少需要一条在见女朋友的父母时穿得出来的棉料便裤。自开发以来的十年中,Dockers产品系列已成为非常成功的品牌产品。Levi’s公司继续为正在变老的生育高峰期出生者开发新产品,例如:为那些穿不下剪裁较纤瘦的501型蓝色牛仔裤的男士设计宽松合身的牛仔裤。除了推出新产品之外,Levi’s还努力开发新市场。例如,公司在1991年开展了特别针对妇女的牛仔裤广告攻势。这次名为“女士牛仔裤”的广告攻势,投资1200万美元,为期三年,很富有创新精神,其特色是由女艺术家来表演展示穿有蓝色牛仔裤的女性形体。公司还开展了一次全国西班牙语电视广告运动,旨在增强对新兴的、增长迅速并忠诚于品牌的西班牙裔市场的吸引力。但是,Levi’s最大的转变是在国际市场上。公司现在已成为惟一真正全球型的美国服装制造商。它的战略是“全球思考,当地行动”。公司管理者是一个合作紧密的全球市场营销、制造和销售系统。每年有两次,Levi’s会召集世界各地的经理,共同讨论产品和广告创意,并寻觅那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意。例如,Dockers产品系列源于阿根廷,但现在已成为全球畅销产品。在其全球战略中,公司鼓励当地商店根据各自的国内市场改进产品和营销方案。例如在巴西,公司开发了斐美妮娜(Feminina)曲线剪裁牛仔裤系列,提供巴西妇女喜爱的特别紧身款式。Levi’s大胆创新的全球营销活动取得了极好的成效,国外销售量成为了促进Levi’s成长的主要原因。这些引人注目的战略及营销计划使Levi’s变革成为一家朝气逢勃的、能够盈利的企业,使公司能够更好地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建立以牛仔裤为核心的坚实基础,再伴以精心设计的产品和市场开发方案,Levi’s公司已找到了牛仔裤市场衰退的情况下提高利润的方法。今天,牛仔裤已经成为既可以表现性感、青春、活力,又永不落伍的”时装”。在全世界所有的牛仔裤品牌中,Levi’s象一棵百年常青树,从1873年Levi’s牛仔裤创始人Levi Strauss 生产出第一条Levi’s牛仔裤之日起,Levi’s牛仔裤就自然地和美国的淘金热、西部牛仔以及美国军队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世界上很难有一个服装品牌能够象Levi’s这样历经130多年风风雨雨,从一个国家流行到全球,品牌个性始终保持如一,并成为全世界男女老幼都可以接受的牛仔和时装的领导品牌,这不能不说是 Levi’s 品牌创造的一个世纪神话。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品牌故事(full)

HELLO KITTY萌遍全球的卡通猫

Post Views: 53,895 Hello Kitty这一只总是带着蝴蝶结的卡通猫咪,不单单虏获了小孩的心,大人甚至是老年人都会爱上她。Kitty 猫对消费者似乎有多面向的影响力,对儿童来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玩具;对成熟女性而言,Kitty 猫号召怀旧情结,令人回想到童年的纯真;对父亲而言,顺从小孩的购买愿望可以显示父亲的爱。也就是说,相同的产品,吸引的却是不同的年纪、品味、风格、愿望,使得不同年龄层的人纷纷加入购买的行列。 Kitty猫诞生于1974年,当时三丽鸥公司(Sanrio)预定推出一款小钱包,上面的图案希望能设计出一个崭新的人物。而Kitty的第一代设计师清水侑子在设计之初想到小孩子喜欢的动物,不外乎小熊、小狗和小猫而已,由于前两者早已推出过,她便决定采用最喜欢的猫咪。因此,这只系上红色蝴蝶结的小白猫便出现在钱包上。当时三丽鸥的创始人信太郎并不是很喜欢它,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这只小猫却一发不可收拾地流行起来。草根式的营销策略造就了Kitty猫的深入人心。当年在推出Kitty猫时,三丽鸥公司几乎没有做任何市场测试和广告宣传。而且,只要不给Kitty猫可爱单纯的形象抹黑,三丽鸥公司对任何产品几乎都会答应给予使用授权。 Kitty猫走红之后,三丽鸥也很少刻意花费做广告,而是采用全方位行销的概念,Hello Kitty被印在每一种你可以想像的产品,小至贴纸、笔、笔记本、衣服、玩具、手表、杯子、盘子、筷子、手机、烤面包机、垃圾桶,大至电脑、跑步机、汽车,甚至是可以让人们置身其中的冒险主题乐园!并偶而利用限量商品来刺激收集行为与重复购买率。 麦当劳的Hello Kitty疯潮Kitty猫的成功同时也给她的商业合作伙伴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三丽鸥向日本超过500家公司以及海外的数百家企业进行了授权。如今Kitty猫独特的形象已经出现在约2.2万种不同的产品上,畅销40多个国家。2000年,麦当劳公司推出的Hello Kitty公仔,各国文化的服饰穿在这只小猫的身上立刻产生无从预料的疯狂效应,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疯迷。当时在马来西亚的每一家麦当劳几乎都是以排长龙的情况开业,每个人都想把那一对可爱的Kitty情侣带回家,成功的引起了一股“Kitty”潮。一系列有效的销售策略,令Kitty猫的商业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据悉, Kitty猫每年为版权所有者三丽欧公司创造5亿美元的利润,同时也为获得授权使用其形象的公司赚取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 第一家的Hello Kitty航空客机三丽鸥公司亦与台湾的长荣航空公司合作,自2005年10月20日开始,推出首架以Hello Kitty家族为主题的彩绘客机,并命名为Kitty Jet。将Hello Kitty的品牌结盟到航空业界。Hello Kitty Jet内的航班专属产品,由三丽鸥公司独家授权推出。计有机上用品:包括机场柜台办理登机手续后取得的登机证、行李辨识条;而机舱内的侍应品、主题餐点,通通印上了Hello Kitty图像,就连空服员也穿起梦幻的粉红Kitty围裙及发饰,特别准备的餐点也都特别作成可爱无比的Hello Kitty造型,还有机上独卖的典藏限量免税精品等,都是别出心裁。 挡不住的Kitty魅力这只原本是在廉价塑料钱包上出现的无名小猫图案,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在全球赚到盘满钵满的可爱偶像。而且,不要忘记,kitty猫只是商品,是没有任何电影或漫画支撑的。这只世界上最具市场价值的猫和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狗——SNOOPY (史努比)、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一只熊——Winnie Pooh (维尼熊) 等卡通形象一样,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有能力创造不仅吸引小朋友,也掳获全球女性芳心的产品。  30多年来,这只没有嘴巴的小猫继续微笑着,成为孩子们尤其是小女孩们最令人放心的伙伴和榜样;当一代女孩长大成为母亲后,依旧会和她的女儿一样,喜欢着这只猫。那么这只没有嘴的小猫靠什么来赢得女孩们的芳心呢?原来,支持者们就靠这副没有表情的猫脸孔,随意解读她的想法。这也是三丽欧的构思,让没有嘴巴的kitty猫赋予消费者想象的空间,容许人们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Kitty猫身上。换句话说:你今天想 kitty 猫是快乐的,她就是快乐的;若是你今天心情不好,kitty猫就是忧郁的。这种角色替代,容易让人感觉她是亲密的伙伴。在日本这样一个时尚潮流快速更替的市场上,一个超过30岁的卡通品牌要始终保持新鲜的确很不容易。但是三丽鸥却始终能做到和时尚潮流一样快速跟进,对时尚脉搏的感悟及把握是 Kitty 猫成功的关键因素。三丽鸥根据主流消费人群的成长而推出合适的商品。2004年为配合Kitty 猫30岁纪念,新推出的商品就以攻占成人市场为主,例如烤面包机、咖啡机、微波炉等,以留住与她同龄共同成长的成人迷。 回到童年时的感觉 其实真正使得Kitty猫在上世纪末成为一个蓬勃发展品牌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她成功地进军了成人市场。她让成年人接受了一种新型的卡通。面对日益加大的生活或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磨灭创造性的工作状况,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实的焦虑,使得很多青年人,尤其是女性,非常怀念童年时简单纯真,充满梦想的心态。现在,Kitty猫提供了一种方式,让消费者回到童年时代,而且也显得比较潇洒时髦。她代表了时下典型的“可爱”文化,这种文化给现实生活披上一层情绪化和理想化的外衣。在Kitty猫的眼中,生活应该是有情绪倾向的,它说出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声。可以说,三丽鸥并不仅仅提供一只可爱的小猫,而是为这些喜欢Kitty猫的人提供一个机会来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使得这个品牌具有普通卡通形象或者普通快速消费品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Hello Kitty已经不再是一个形象的名称,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这才是 Kitty 猫如此成功的深层原因。 马来西亚柔佛Hello Kitty乐园正式开幕刚在今年10月开幕,座落在柔佛新山耗资1亿1千500万令吉打造的公主港家庭主题乐园为室内乐园,整栋楼共分为四层楼。底层是售票处及甘榜男孩(Kampung Boy)主题餐厅,第二层为三丽鸥Kitty猫镇(Sanrio Hello Kitty Town),以及第三、四楼的小小大世界(The Little Big Club)。三丽鸥Kitty猫镇是在日本以外,第一个设立的主题乐园;而小小大世界也是首个结合巴布建筑师(Bob the Builder)、小恐龙邦尼(Barney)、安吉丽娜芭蕾舞演员(Angelina Ballerina)、企鹅家族(Pingu)以及汤姆士小火车(Thomas)的主题乐园。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品牌故事(full)

邵氏&TVB 香港影视业金字招牌

Post Views: 54,711 邵逸夫家族所缔造的邵氏电影(SB)曾经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TVB的大家长——邵逸夫缔造邵氏和TVB品牌神话的幕后推手,正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兼慈善家,人称“六叔”的邵逸夫爵士。因此,提起TVB这个品牌,不得不是提邵逸夫。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他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氏家族过后进军电视业,入股TVB并开始创造了TVB的神话故事。在此之前,邵氏出品的影响力,甚至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渗入内地。邵逸夫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他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全部历史,造就了成龙、周润发等诸多明星,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传奇。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TVB的邵氏电影曾经几乎垄断了香港的电影工业。有评论表示:“邵氏家族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事业名符其实的拓荒英雄。” 征服全球华人至今,TVB仍旧是唯一一家能够全面覆盖两岸三地的华语电视媒体,并且是全球第一家能够在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台湾均能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合法落地,进入两岸四地千家万户的电视媒体。在香港,TVB是第一家免费电视台,历经四十多年,依然保持香港一半以上的电视收视人群,称霸香港电视业半个世纪,培养出台前幕后的华语影视制作团队数以百计,当今华语影坛、歌坛的多位耀目巨星,都是出师自无线电视旗下的艺员训练班。在澳门,香港无线电视和其台湾分公司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一直能在澳门电视网络播放,平均坐拥超过八成澳门电视观众。在中国大陆,香港无线电视是第一批获得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合法落地内地的境外(含港澳台)电视媒体。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从市民自发安装鱼骨天线,到各地有线电视网络传输,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早已在广东等粤语地区深入民心,脍炙人口。而多年来,在马来西亚甚至是全球各地观众,均可透过各种方式,收看过香港无线电视的各类节目。其中TVB出产的香港电视剧,可以说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曾播放过。像在马来西亚,无论是国营电视台,抑或是私人媒体业皆不断的在播映TVB的作品。在台湾,无线卫星台也脍炙人口,打破台湾传统老三台的电视格局,成功把香港电视管理和制作模式推广到台湾,为台湾市民带来电视节目多样化。TVBS见证台湾改朝换代,占有台湾电视界极高的收视率,为台港电视业交流作出不懈努力,也是台湾媒体政治的第一见证和缔造者。邵氏影视产业主要包括邵氏电影和TVB,邵氏电影从上海到台北,新加坡到香港,历经一个世纪的转折,依然璀璨耀目。 孕育无数影视人才TVB自1967年创办后,不断立足香港本土,向全球华人提供高水准的电视节目。TVB的影视产业为全球华人影视娱乐圈培养了无数人才,台前幕后人才济济、星光熠熠,华人影视文化圈的粒粒巨星、幕后主创均出自邵氏和TVB,孕育的电视制作人才更活跃于香港各大电视台的台前幕后及华人世界中。像是如今奖誉国际的梁朝伟、刘德华、刘青云等等这些影帝级的人马皆出身于TVB。邵氏电影的片库、TVB的资料片仓,更是华人社会影像宝库,收藏超过40万珍贵的影视、广告、新闻等节目的母带。时至今天,邵氏电影和TVB培养出的台前幕后人才,已经活跃在两岸三地。香港和台湾多家着名媒体的台前幕后均出自邵氏,如香港亚洲电视、香港有线电视、香港NOW宽频电视、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湾中天电视等,可以说邵逸夫影城是华语影视圈的少林寺。由此可见,邵氏和TVB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不过,也有人表示,TVB及邵氏兄弟百亿家产掌控者,使得他成为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龄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也让邵氏企业后继乏人。关于邵氏的诟病是:培养过不少人才,但从未懂得珍惜。据称由于“合约苛刻、工作劳累、争宠戏码、片酬太低”TVB旗下艺人如同脱缰野马,纷纷出走,此举让邵氏在电影市场中逐渐没落。曾有一段很精到的评论表示:“邵氏是香港电影业的标志,谈不上开天辟地,也有那么个意思,说不上无坚不摧,但也横行霸道过,成不了盖世英雄,但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言蔽之,他是一个拓荒者,霸道了一些,但值得我们去尊敬。”尽管市场上对邵逸夫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是如今邵逸夫已经决定退出角斗场,走进博物馆,也许是他最明智的归宿。舍弃权杖,架起拐杖,对于这个百岁老人来说,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角色转换。 六叔时代的终结2011年3月31日,“壳王”陈国强牵头的财团入主TVB,他联同已故“台塑”董事长王永庆之女王雪红,与擅长投资传媒业的基金组成之财团,以约62亿元的代价从邵氏兄弟手上取得TVB的26%的股权,而这次入主电视广播的交易也获得香港广播事务管理局批准,从此TVB逾四十年的邵逸夫时代正式结束。尽管如此,在收购完成之后,TVB广播业务总经理陈志云向传媒证实,主席邵逸夫、副行政主席梁乃鹏、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方逸华等的无线高层管理人员,将会继续留任原职。董事局将加入3名新人,即陈国强、王雪红及Providence Equity的行政总裁Johnathan Nelson。TVB当时强调,邵逸夫基金手上的6.23%无线股权将会售予另一独立第三者,陈国强牵头的财团并不会持有无线逾30%股权。陈国强是香港商人,旗下有多间上市公司,现为锦兴集团主席。他有“壳王”之称,主要是因为他擅长收购空壳公司,注入资产并寻觅买家以较高价出售。此外,毕业于土木工程系的陈国强,在上世纪80年代开设了一家建筑公司,因其公司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实集团提供服务,而且长时间合作,一直有指他与李嘉诚关系密切。由于TVB是全球最大,而且市值达200多亿港元的中文商业电子传媒机构,所以它的股权变动事宜,将对全球华人产生极大影响。无论如何,笑傲港岛数十载的娱乐王国–TVB,相信在新掌舵人陈国强的领军之下,依然可以凭着在影视界所建立起的金字招牌,继续为世界各地华人带来精采的娱乐节目。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品牌故事(full)

欧莱雅 L‘Oreal 你值得拥有

Post Views: 55,141 欧莱雅(L‘Oreal)是世界上最历史悠久的化妆品牌。多年以来,她的染发、护发、彩妆、护肤产品一直是全球女性美颜妆容的首选品牌。如今,走过百年历程的欧莱雅不止在女性市场得到了广大的支持,她所推出的男性保养产品也一样得到了无比的欢迎,达到了欧莱雅要帮全世界的人实现“美”的使命,真正的成为了领域中的领航者! 起源于法国的欧莱雅,为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承自法兰西的成熟和优雅气质。欧莱雅向注重自身形象的人们提供真正领先前沿和品质超群的产品。欧莱雅将对创新、功效、风格及卓越体验的执著完美地凝结在“你值得拥有”的理念当中。强大的科研和技术投入则对消费者们的核心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作为世界品牌500强之一的欧莱雅,是由发明世界上第一种合成染发剂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Eugene Schueller)创立于1909年。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今天,欧莱雅已从一个小型家庭企业跃居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    欧莱雅集团的事业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及100多个代理商。此外,欧莱雅集团在全球还拥有5万名员工、42家工厂和500多个优质品牌,产品包括护肤防晒、护发染发、彩妆、香水、卫浴、药房专销化妆品和皮肤科疾病辅疗护肤品等。凭借强而有力的科研实力,欧莱雅的产品不断创新,对质量精益求精。欧莱雅拥有庞大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先进的营销理念,通过百货、超市、免税店、发廊、药房及邮购等方式,把深受大众喜爱的高品质产品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品牌创始人-欧仁·舒莱尔(Eugene Schueller)欧仁·舒莱尔于1881年3月20日在巴黎出生。小学毕业后,他有很长时间是在家庭的店铺里学徒经商。他的前途似乎已完全被勾画好了。他将和父亲一样当糕点铺的老板。然而,他的命运却发生了变化。1981年,他的父亲因金融崩溃而破产,举家迁到讷伊,他们在那里为圣克鲁瓦中学供应糕点。父母的这一份工作给欧仁·舒莱尔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他被准许在这所挑选学生十分严格的学校里继续学习,那里曾培养出大批的外交官、将军和财政视察员。不幸的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在那里学习。在20世纪末,又一次的恶运迫使他的父母卖掉店铺,回到阿尔萨斯老家。欧仁·舒莱尔被迫干活,当上了流动商贩,和母亲一起在市场上卖布料。然而,他很想继续他的学业。1900年,他重返巴黎。喜爱化学的他成功地考上了巴黎化学研究所,并于1903年从那里毕业。对于这位年轻的化学工程师来说,新生活开始了.1909年7月30日,欧仁·舒莱尔开始自己创业。他用800法郎成立了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这就是欧莱雅公司的前身。欧仁·舒莱尔晚上生产产品,白天向理发师推销。这个年轻人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打动了一名会计师,此人随即拿出2.5万法郎投资欧仁·舒莱尔的事业。随后,欧仁·舒莱尔将公司迁到卢浮宫大街,并聘请俄罗斯皇宫从前的理发师作公司的销售代表。 1910年,欧莱雅染发剂进入意大利,1911年进入奥地利,1913年进入荷兰,后来甚至远达美国、加拿大、巴西。一战结束后,世界上有更多的女性开始工作,她们更关注自己的形象,并寻求一些方法避免让白发泄露了她们的年龄。由此,欧莱雅染发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39年4月4日,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正式更名为欧莱雅。这时,公司的生产领域已经由单纯的洗染产品扩展到整个日化用品范围。1957年欧仁·舒莱尔去世时,为他的继承者留下了欧洲最大的化妆品公司。 迈向成功的关键期 1957-1983这些年是欧莱雅迈入成功的形成期。在总裁佛朗索瓦·达勒(Fran?ois Dalle)的带动下,欧莱雅集团开始了国际化的扩张。战略性的品牌收购标志着公司辉煌发展时期的到来,各种代表性的产品相继出现。公司的口号是“抓住新机遇”。1959年,欧莱雅顺应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蓬勃发展,在巴西建立了分公司FAPROCO ( Fábrica Produtos Cosméticos S.A. )。公司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建立了两个工厂,运行非常成功。目前,欧莱雅巴西分公司成为了整个拉美地区的一个出口平台。1963年,基于其出色而稳定的发展,欧莱雅集团于当年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为欧莱雅开启了新的融资渠道。从那时算起,公司的市值增加了490倍之多。1973年,欧莱雅收购Synthelabo药物公司的大部分股份。Synthelabo是法国药物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此时欧莱雅的研究团队正在超越化妆品的范畴,一步步向修复皮肤病学靠近。这次收购让欧莱雅集团得到了开展皮肤病学活动和皮肤病药物学活动的途径。1979年,欧莱雅进一步对研究进行投资,与雀巢公司(Nestle)一起在法国的索菲亚科学园区建立了国际皮肤病研究中心(CIRD)。中心的任务就是研究与皮肤生理学和皮肤老化过程有关的知识。1981年,欧莱雅和雀巢共同成立高德美(Galderma)制药公司,二者各占50%股份。公司的口号是“致力于皮肤病学的未来”。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和推广有效的方法,以应对各种皮肤、头发、指甲疾病(如粉刺、牛皮癣、甲癣、红斑痤疮等)。作为一个活跃在如此严谨的医疗领域的独立组织,高德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霸者的变动期 1984-2000这十六年被誉为欧莱雅发展的伟大时期,主要由集团在研究领域的巨大投资所带动。与此同时,许多战略性的新品上市不仅创造了历史,而且还成功地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1988年,佛朗索瓦·达勒的继任者、研发领域的先驱Charles Zviak将公司的掌舵权交给了欧文中 ( Lindsay Owen-Jones )先生,一位真正出色的领导者。在他的管理下,集团的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通过在世界范围内的品牌推广和战略收购,欧莱雅成为了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袖。欧文中1969年进入欧莱雅,第一份工作是做销售代表。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地区潮湿、多风的天气中,他每天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卖洗发精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凭着他的聪敏及其多元文化的背景,1978年负责欧莱雅意大利业务,1981年开始管理美国分公司,1984年成为集团CEO。作为法国大企业掌门人中唯一的外国人,当时欧文中面临的强劲是如何在全球化拓展大潮中,让欧莱雅跳出法国的圈子。他在欧莱雅的第一个行动是整合品牌后,确认出5个核心业务:头发染色、头发护理、皮肤护理、彩色化妆品和香水。在确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欧文中随即制定了全球化战略。他认为收购一个现有品牌虽然有风险,但可以尝试树立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并开发新的市场。对于所收购的品牌,在保留其精髓和传统的同时,欧莱雅通过打造一套法国式的优雅包装将其推向国际市场。比如1996年,欧莱雅以7.58亿美元收购了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美宝莲(Maybelline)后,将Maybelline总部从孟菲斯迁到纽约。从此海外市场的Maybelline商标后增加了“纽约”两个字,令消费者对纽约花花世界产生了联想,认为其产品应该代表最新的时尚。一些原先躺在Maybelline研发实验室里的成果,因此也迅速推向了市场。在成功的将欧莱雅推向世界的顶端之后,欧文中也在2011年的2月卸下担任了27年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之职,并由欧莱雅(美国)分公司CEO让·保罗·安巩( Jean-PaulAgon ) 接掌第五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欧莱雅的企业精神欧莱雅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渴望。欧莱雅的使命就是帮助世界上所有人实现他们爱美的愿望,充分彰显他们的个性。这就是欧莱雅企业和员工的工作意义和价值所在。身为企业,欧莱雅作为市场领先者的战略是基于持续不断地投入于严谨而科学的研发事业。这使欧莱雅所有品牌能够提供创新、高效、实用、舒适并在质量和安全方面以最严格的标准生产的产品。身为雇主,欧莱雅知道,员工是一间公司最宝贵的财产。他们应享受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才能和价值得到认可,多元化得到尊重,隐私得到保护,并且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能受到充分地考虑。欧莱雅努力营造能激励员工的环境,并向他们提供很好的个人发展机会,使每位员工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欧莱雅努力营造开放、踊跃、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员工能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忧虑和不满。欧莱雅在追求企业文化多元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已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04年,欧莱雅集团喜获首届全球多元化最佳实践领导奖。这一奖项表彰了欧莱雅公司长期致力于为员工、顾客和供应商创造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发展环境所作的努力。 ·2006年,凭借在产品创新上的领导地位,欧莱雅集团荣获由世界多样性领导理事会颁发的“企业多样性创新大奖”。这是欧莱雅集团首次因产品的文化多样性而荣获国际殊荣。 ·2007年,美国某著名杂志公布了“全球最具道德典范公司”排行榜,欧莱雅公司榜上有名,成为消费品行业仅有的六家公司之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欧莱雅在美丽产业的探索历程,巩固了其作为世界领先化妆品公司的地位。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欧莱雅的光辉足迹还折射出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欲了解更多,请参《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品牌故事(full)

哈雷摩托HARLEY-DAVIDSON 大道上的霸者

Post Views: 53,679 在美国你经常会听到轰鸣声,这种声音几乎会让整条道路都震颤,由远而近的是数百辆摩托车,列着庞大的队伍,车上的骑手个个穿着印花短袖黑T恤,臂上多刺有一只飞鹰,牛仔裤,黑皮靴,长发如乱草。无疑,这些车手的“坐骑”必然全是美国经典品牌“哈雷·戴维森”。他们T恤衫上的印花和胳膊上的刺青,都是它的品牌标志,俨然哈雷·戴维森已经成为“纹在消费者身上的品牌” 。哈雷摩托金属的质感、优美的线条和令人迷惑的颜色搭配以及电镀和黑漆的对比,甚至那烫人的排气管、震耳欲聋却“如音乐般”的轰鸣声,无一不符合一个男人在梦中对力量和自由的物化的想象。 三个年轻人的机车梦1903年,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郊,21岁的威廉·哈雷( William Harley )、20岁的阿瑟·戴维森(Arthur Davidson)和18岁的比利·戴维森(Billy Davidson)三个年轻人在Davidson兄弟家后院的小木棚里开始了手工制造摩托车的大胆举动。他们以法国出产的一种摩托车为蓝本,把旧罐头盒改造成化油器,从隔壁药店里买来汽油,终于制造出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虽说这辆手工制造的摩托车,充其量也就是装上400CC发动机的自行车,最大时速还不到11公里,连个小山坡也爬不上去。不过,三个年轻人还是欣喜若狂,他们坚信只要能制造出第一辆摩托车,就能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摩托车来。于是,他们在当年注册成立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制造公司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信心百倍地踏上摩托车制造的漫漫征程。1905年的美国独立日,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在芝加哥举行的摩托车比赛中,一举夺得了锦标赛冠军;1907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装配了V型双缸发动机,车速也由70公里/小时提升到了96.5公里/小时;1912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辗转海外,挺进了日本摩托车市场;正当哈雷·戴维森致力于民用摩托车产销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头脑聪明的William Harley,敏捷地在第一时间转换产销目标,全力以赴开始产销军警专用摩托车。他以战场为市场,以军警为消费者,在战争期间销售了大约2万辆军警专用摩托车,轻松地发了一笔战争横财。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盟军下士罗伊·霍尔茨就骑着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第一个趾高气扬地踏上德国领土。一则题为《一个美国人和一辆美国摩托》的图片新闻,一夜间成为全球报刊的头条新闻,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由此声名鹊起。1953年,在庆祝公司诞生50周年之际,哈雷不仅设计出来著名的“V”字型品牌标志,而且还击败了当时的同业强敌,成为美国市场上的“独孤求败”。哈雷·戴维森品牌随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80年代哈雷车主俱乐部的问世,不仅在品牌和用户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消费者直接参与到了品牌的建立和管理之中,而且为以后哈雷品牌培养了无数的铁杆忠诚者;1987年哈雷·戴维森在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的上市,年利润一下子增长了37%;1988年,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已占有美国摩托车销售市场54%份额,被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称赞为“真正的美国成功史”;80年代末,面临“日本”的挑战,哈雷·戴维森凭借客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和产品品质的改进,又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失去的市场;在1993年庆祝自己90周年之际,哈雷又创造了一项记录,大约有10万哈雷摩托车用户,骑乘6万辆摩托车举行游行活动,并汇聚在哈雷公司总部密尔沃基市,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哈雷家族成员大聚会。不断增长的势头和全世界的强劲需求,让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占据了全球重型摩托车市场超过30%的份额。为了确保持续的领导地位,哈雷·戴维森将继续引入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摩托车爱好者。  哈雷戴维森在全球的走势从欧洲到亚洲,从美洲到澳洲,哈雷·戴维森无处不在。借助专业市场的知识、产品和计划,哈雷·戴维森在70 多个国家中开展业务,并不断提升业务优势。1300多家授权经销商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不仅仅销售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更是帮助传播哈雷·戴维森的品牌形象和独特文化,他们是帮助哈雷·戴维森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哈雷·戴维森将继续帮助授权经销商们成功运营,以确保消费者持续获得卓越的驾驶体验。哈雷·戴维森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不断拓展新的版图——在欧洲,哈雷戴维森找到了新的狂热车迷,哈雷欣赏精雕细琢的曲线或量身定制的动力;在亚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哈雷·戴维森看到了发展休闲摩托车市场的巨大商机。哈雷·戴维森第一次进入亚洲市场的时间可追溯到1912年哈雷向日本出口摩托车。日本是哈雷·戴维森在美国经销商网络外开拓的第一个海外市场。目前哈雷·戴维森亚洲公司的营销网络覆盖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文莱、关岛、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大中国区(包括香港和台湾),拥有约30家授权经销店。位于上海的亚洲代表处负责区域内的销售与市场营销,发展、管理和指导经销商,加强区域内的销售业绩,为经销商提供支持。通过与政府的长期对话及对车主和经销商进行培训,培育高端休闲的摩托车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断在区域内进行市场调研,开拓新的市场。亚洲是哈雷·戴维森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市场,区域内每个市场的经销商网络都在不断增长。 嬉皮的慈善精神慈善亦是哈雷·戴维森的精神之一,哈雷家族的成员们一直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哈雷·戴维森基金会用于支持各种社团,并且每年为艺术与文化、环境和健康相关的非盈利性组织捐助约数百万美元。通过其客户,哈雷戴维森每年为肌肉萎缩协会 (MDA) 筹集大约 3 百万美元。2010年1月,哈雷·戴维森推出了全新的Pink Label(粉红标签),该系列是由最畅销的MotorClothes女性服饰产品组成,其中包括:头盔、皮夹克、皮制手套、高性能眼镜、运动上衣、运动长裤、背心、腰包、帽子和头巾等。为致力于帮助和支持那些深受乳腺癌困扰的女性患者。为什么哈雷·戴维森可以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还保持着品牌不朽的魅力?有些人把它归结为其产品卓越的品质和企业不断创新的精神,还有人分析是技术的领先与哈雷·戴维森的企业文化使然。其实,追根溯源,从哈雷·戴维森的企业使命中可以发现,哈雷·戴维森是通过细分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化,在帮助驾驶者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延续了自己的品牌生命。百年哈雷·戴维森的成长浓缩了美国一个世纪以来品牌的发展历史。哈雷·戴维森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其目标消费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衣着打扮。从人类进入商业品牌化的社会以来,还没有一种商品的品牌能够从里到外地改变着消费对象,并形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品牌从识别和指导消费的功能上升到了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哈雷·戴维森除了是一个被物化了的品牌之外,更多的是被幻化为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品牌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美国式的传奇……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品牌故事(full)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 第5年蝉联最佳品牌宝座

Post Views: 55,609 全球顶尖品牌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公布2012年大马首100大最有价值品牌报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以57亿9千600万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冠军"。这也是该公司连续第5年蝉联最佳品牌的宝座。 马来西亚越来越多企业,特别是拥有庞大现金储备之企业将焦点专注在无形资产与品牌上。市场对品牌之认同,有助推动相关企业之业务取得成长,直接鼓励企业努力建立品牌知名度。其实,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自1974年8月17日成立以来,表现便一直备受注目。它是一家国家独资所拥有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石油公司。 虽然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在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方面排行第8,但它依然是大马最有价值的品牌,这也说明了其是一个强大的品牌,以及在推动品牌和商业上无形价值的贡献。 它通过公司的发展战略,即巩固油气业务在国内工业的主导地位、拓展石化领域的经营业务、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打造精品提升公司形象,而迅速在21世纪崛起成为世界领先的全球性石油公司。经过公司几十年的努力,再配合政府给于的支持下,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为数不多,能够将国际化业务搞得最好的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公司之一。在2000年度,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中,国内部分只占20.3%、出口占48.4%、国际化业务部分占31.3%。目前,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在全球约31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国际合作业务。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化业务有几个特点,即(1)广泛合作,以亚洲国家为主开展国际化经营;(2)扬长避短,突出和扩展优势业务;(3)合资为主,“请进来”与“走出去”兼而有之,以降低风险;(4)以卓有成效的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整体业务的迅速发展。所以,为了方便执行各方面的任务,马来西亚国家石油集团共由上百家独资子公司、十多家合资公司、及几十家相关公司组成。马来西亚国家石油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上游的石油天然气探测及生产、下游的石油提炼、石油制品营销,交易,天然气处理及液化,输气管网运营,液化天然气营销,石化制造与营销,运输,汽车工程,资产投资等。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鼎力支持、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合作的悠久历史、以灵活方式合理规避风险,以及重视企业形象宣传、广交朋友、沟通信息等.做为政府独资控股公司,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已经掌握全国的所有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负有开发及使这些资源增值的责任。马来西亚国油建有双峰塔(PETRONAS Twin Towers)做为其总部,这座双峰塔一度是世界最高建筑。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也是一家赚大钱的公司,例如在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业绩中,它取得的净利为135亿4200万元,首9个月则写下530亿元的净利表现。此外,它今年首半年也取得527亿令吉的税前盈利。因此,环顾当前的马来西亚企业环境当中,只有它有能力赚那么多的钱,所以,它获选为我国最有价值的品牌是当之无愧。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