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ne 品牌故事

避开星巴克(Starbucks)“天罗地网” 美国(United States)绿山咖啡(Keurig Green Mountain) 开辟新天地引领K杯市场

12_1引言

美国咖啡业者–绿山咖啡(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的优势建立在K杯上,一种在办公室或家庭可以即冲即用的咖啡,一种接近垄断的优势。如果说星巴克(Starbucks)的优势是营造了下班之后回家前的悠闲时光,那么绿山咖啡就是占据了上班时与回家后的剩余时光,而这即是星巴克非常觊觎的市场。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这个咖啡品牌的成长历程。

以单杯咖啡(K-Cups)称霸北美(North America)咖啡市场的克里格绿山咖啡公司(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简称绿山咖啡)于2015年9月29日宣布,与可口可乐公司(Coca Cola)合作推出一款名为“Kold”的汽水机,让消费者可以在家自制(DIY)包括可乐在内的多款汽水饮料。

据介绍,这款Kold汽水机于2015年9月29日开始在沃尔玛(Walmart)和塔吉特(Target)同时在线上开卖,价格为369.99美元,如果能赶上网上促销价购买的话,则只需要299美元。10月初则会在六个城市有售。

这款汽水机继承了此前单杯咖啡K-Cups的设计理念,能让消费者一次制作一杯,包括可口可乐(Coke)、胡椒博士(Dr. Pepper)、雪碧(Sprite)等多种碳酸饮料以及不同口味的苏打水。

这一新动作与可口可乐的投入不无关系。2014年2月,可口可乐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绿山咖啡10%的股份,2015年5月又再将持股比例增加至16.8%,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强联合”进行合作,后者成为可口可乐品牌家庭饮料系统的官方生产商和销售商。

此外,2014年两家公司还签订了一项十年期的家用冷饮系统合作协议:以在绿山公司名为“Keurig Cold”的家庭饮料系统中发展和引入可口可乐全球品牌组合,并且将把这款系统向全球推广。这次推出的Kold相信就是协议中准备推出的家用自助冷饮机。

绿山咖啡总裁(CEO)布赖恩·凯利(Brian Kelley)曾经表示,Kold“将会改变消费者在家中享受冷饮的方式”。该文告称,除了可口可乐的产品之外,克里格绿山公司还将提供克里格原装单杯胶囊(Pods),不久后还会提供鸡尾酒混合器。

2015年8月初,绿山咖啡还曾推出了与金宝汤公司(Campbell’s Soup Co.)合作推出用K-Cup胶囊冲调一人份的家常鸡汤及西南风格鸡汤与汤面混合的汤品。金宝汤是一家拥有146年历史的汤品公司,两家公司合作后,共同推出了像咖啡一样的“即冲即饮”浓汤。

根据报道,一名评论员表示,如果消费者家里有一台既能冲泡咖啡和汤的机器,同时又有一台能自制饮料的机器,看起来很夸张。而绿山咖啡则表示,正在开发一款新的机器,可以一举两得,而不需买两台机器。

绿山咖啡以其著名的单杯咖啡营销模式成为了美国(United States)“卖杯子的咖啡巨头”。在收购了以咖啡机为主营业务的克里格公司后,绿山咖啡凭藉其专门的单杯咖啡机和一次只冲一杯咖啡的克里格K杯,成功进入了美国13%的家庭当中。

绿山咖啡
经历三步走战略

1981年,前称绿山咖啡烘焙公司(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的绿山咖啡,在美国的佛蒙特(Vermont)正式成立,创始人为罗伯特·斯蒂勒(Robert Stiller)。其发展经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向高端市场迁移,出售高品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Arabica)。
第二步:1986年,成立环境督导委员会,同时通过设立回收计划,以此消减公司资金近一半的浪费。这种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的做法,也为绿山咖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产生助力。
第三步:专注于流水线生产,并把一些现代理念引进公司。

1989年,斯蒂勒为咖啡烘培专门花费3万美元安装了电脑系统,从而使得每个咖啡豆都能有最佳的风味。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绿山咖啡销售额达到1000万美金,分店开到了第九家。同年,该公司在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NASDAQ GS)成功上市。

1997年9月,绿山咖啡又通过和波兰春公司(Poland Spring)(美国佩里耶集团(Perrier Group)的子公司)联手,进入其在东北地区数以千计的办公室。2001年,绿山咖啡终于说服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相信自己的咖啡进入其网络能提高其便利店中的咖啡品质,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顾客。

2006年6月,绿山咖啡以2005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即1亿零43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过往的合作伙伴–克里格公司(Keurig)的全部股份,获得其咖啡机及K杯业务。2010年8月,在美国《财富》周刊(Fortune)评选出的全球发展最快公司之中,绿山咖啡已然站在全球第二的位置上傲视群雄。

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星巴克(Starbucks)的天下,它可以说主宰了整个美国咖啡零售业。可谁也意想不到,绿山咖啡竟然能在星巴克的“天罗地网”下,进行了一场完美的破局突围!

借助三招
绿山咖啡成功突围
第一招:破局
怎么破局?一个意外的机会,身为绿山咖啡创始人的斯蒂勒听到员工抱怨,每一个去客户公司都要喝下难以入口的速溶咖啡!当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把我们美味咖啡卖到办公室?虽然当时星巴克的店面很多,可是它没有办法将店开到办公室里面!因此,绿山咖啡就抓住了这次机会,先攻下办公室市场,接着便是加油站以及便利店!

聪明的绿山咖啡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打败了其他11家咖啡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和Stop & Shop霸级市场签订了一项为期5年的合约,让他们为绿山咖啡提供1600个便利店,并保证五年内绿山咖啡的霸主地位,2003年12月,Stop & Shop霸级市场在本身300多家商店里摆上了绿山咖啡。

第二招:布局
那怎么布局?绿山咖啡征服消费者的法宝是什么?率先更新硬件设备!“为什么一定要一次煮一壶咖啡呢?我每次只喝一杯而已。”基于这个想法,促使克里格的创始人彼德·卓根(Peter Dragone)和约翰·斯里文(John Sylvan)发明了一次只冲一杯的咖啡和它的配套K杯。把K杯放在咖啡机下面,一分钟以后,一杯散发着香浓热气的咖啡就出现了–不用磨咖啡豆,不用称量,不用清洗,杯底无残渣,每次正好一杯。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即刻煮出口感很棒的咖啡,价格却只有星巴克的十分之一。

第三招:收局
K杯之初是与咖啡机配套使用的,但谁又规定必须与咖啡机配套使用呢?当时,雀巢(Nestle)也提供类似的产品,它授权电器生产商为它生产咖啡机,但是所用的咖啡只能是雀巢生产的咖啡包。而绿山咖啡更进一步。斯蒂勒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允许其他咖啡、茶或热可可生产商采用K杯包装,在克里格咖啡机上使用,他们只需为此向绿山咖啡支付每杯0.06美元的权益金。

就只因为这个决定,越来越多的饮料制造商加入了K杯市场。

2008年,绿山咖啡卖了98万台咖啡机,而K杯则卖了10亿个!正是因为斯蒂勒拓展了K杯的渠道,不仅仅限于咖啡,而是打开了所有饮料的渠道,现在北美家庭和办公室,每天消耗掉300多万个K杯。

这个小杯子,帮绿山咖啡挖掘到了更多的渠道,不仅仅避开了和星巴克的正面冲突,也突破成为这个领域里面的第一!

绿山咖啡在22年的上市公开交易过程中,曾在2014年11月18日涨至158.87美元的历史高点,但随即出现颓势,截至2015年10月19日为止的闭市价格为53.1美元。若以股票总额1亿5410万股计算,其市值近82亿美元。

根据《福布斯》(Forbes)的最新数据显示,身为绿山咖啡创始人的罗伯特·斯蒂勒(Bob Stiller)在截至2015年10月19日的财富净值达12亿美元,在2015年度亿万富翁排行榜上排名第1533名,在美国富豪榜上则排名第487位。

目前,斯蒂勒握有绿山咖啡大约5%股权。若以现有的市值计算,这批股权的价值达4亿1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