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唯品会(Vipshop)创办人 沈亚(ShenYa) 少说多做的典型温州商人
Post Views: 52,622 6年前,中国(China)电商传奇人物沈亚(ShenYa)从通信外贸行业毅然转到互联网,成为中国电商界少有的“传统派”,即不是技术出身,却创立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险”模式的B2C电商网站–唯品会(Vipshop)。4年后,唯品会再次成为“异类”,在中国概念股的寒冬中远赴美国上市,而少说、多做,是沈亚身为典型的温州商人的性格。现在就随《大橙报》一起来了解沈亚的创富故事。 网站:www.vipshop.com 沈亚(ShenYa)算是中国(China)电商中的异类。传统贸易行业出身的沈亚和另外一名合伙人洪晓波(HongXiaobo )在通信器材外贸领域已浸淫10年,与马云(Jack Ma)、刘强东(Liu Qiang Dong)等互联网或者资讯科技(IT)背景的创业者不同,沈亚和洪晓波并不懂互联网,从来不号称自己是“产品经理”,甚至连微博账号都没有。 对于这样的背景,沈亚多次表示:“其实我们跟他们做互联网的不一样,因为我不觉得只有互联网思维才能做好电商。”他又重重加上了一句,“在合适的时间做什么事情,我们现在要去做一个云计算中心,那不是疯掉了吗?” 有趣的是,这个号称拒绝“互联网思维”的公司——唯品会(Vipshop),却在美国(United States)的纳斯达克(NASDAQ)上市一年后,成功站上了中国第四大市值互联网公司的座席。当然,这个座席更像是一个火山口,唯品会自上市以来股价与市值就一直争议不断。 唯品会是一只曾经“流血上市”的公司,不过,在短短两年间股价上涨45倍,市值超过2个新浪,3个搜狐,7个当当,表现令人感到惊叹不已。 对于自己公司的股价表现,沈亚强调最多的是,上市只是一次期中考试而已,股票跌也不大悲,涨也不大喜。这样的轻描淡写多过于惊心动魄。他认为:“股价和业绩是紧密相关的,别的都是空谈,天天露脸,上电视台都没用。”少说,多做,这是沉亚身为典型温州商人的性格。 创立唯品会是沈亚的创业伙伴–洪晓波从法国(France)带回来的一个概念(idea)。之前,他们俩在通信器材外贸领域已浸淫10年,沈亚负责在国内协调通讯器材厂商、组织货源,洪晓波负责欧洲的渠道商和代理商。 2007年,沈亚到长江商学院读书,不久把洪晓波也拉了进去。在法国待了多年的洪更看重的是商学院的人脉与眼界,他们准备从中寻找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洪晓波的灵感来自妻子的一次网络购物。一日早上7点,洪看到妻子正在法国VP(Vente privee.com)上购买打折的名牌服装,该网站的特点就是几乎囊括所有世界名牌,并且均有折扣,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抢购。洪晓波把这种模式告诉了搭档沈亚,两人一拍即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租下了信义会馆1200平方米的办公室,正式创立唯品会。 转向中高档时尚品牌 唯品会业务一路狂奔 与浙江老乡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曾经“蜗居”的民房不同,沈亚的起点显然高了很多,他的办公环境追求品位,“太寒酸了,没人愿意和你做生意”。因为唯品会卖的不再是以前的手机配件,而是奢侈品。 他们看到了中国国内市场对奢侈品的强劲需求,但3个月后,沈亚就果断地放弃了这一模式。根据他回忆,当时中国国内消费者对网购1000元人民币以上的商品是抗拒的,每日只有几个订单。 随后,唯品会决定转向中高档大众时尚品牌,而奢侈品只做为其中的一个频道,如今业务占比不足5%。如果当年坚持下来,是否会做得更好?他曾经表示:“如果坚持做奢侈品,恐怕唯品会早就关门了。” 调整方向后,唯品会一路狂奔。交易额翻番,团队也从25人增加至目前的3000多人,仓库也由当初的80平方米,经历5次搬迁扩张至十几万平方米,明年底更将翻倍至40多万平方米。 沈亚表示:“当初也没有想能够做多大规模,只是尽量把限时抢购这个模式做成功。”2009年,沈亚和洪晓波已经非常认可这种模式;到2010年交易量也随之攀升,他们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限时抢购上。至此,源于法国VP而又本土化后的盈利模式初见雏形。 除了品类上向国内网购消费者靠拢,在库存上也做出180度转弯。创业初期,沈亚和洪晓波曾被视为“扫货团”,到巴黎一掷千金购买各式奢侈品,回国后卖不出,全部积压在仓库里。“买断”的方式让沈亚苦不堪言,到转型大众时尚品后,便开始采用“寄售”的方式,销售不完可以退还给供应商,这大大缓解了其现金压力。 在国内电商大潮中,沈亚和洪晓波一直致力于将这一“舶来品”本土化。在国外,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获可以等待一周或者两周,但在中国,各大电商企业已经开始比拼配送的速度,唯品会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一“战争”。 前瞻性并购布局 沈亚入股乐蜂网 在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后,沈亚也开始借助资本力量,进行一些前瞻性的并购和布局。 2014年情人节,他通过内部邮件的方式宣布战略入股乐蜂网–由明星企业家李静创立的以明星达人运营、静佳自有品牌及美妆垂直电商为一体的平台型电商网站。 沈亚曾经表示:“此次唯品会与乐蜂的战略合作实现了服装与美妆产业优势互补的战略,不仅将巩固双方在上述两大领域的领先地位,实现最大限度的客户共享,提升用户网购体验。还进一步将正品优势转化为竞争壁垒,从而让网购消费者远离假货困扰、安心享受美丽。乐蜂独特的达人模式和众多成功的达人品牌与唯品会的买手模式和正品特卖将形成很好的互补。” 这种表述一如他的日常作风,据了解,沉亚很少发表豪言壮语,对于他自己和唯品会的评价,他会淡淡的回应,“我没有特别自豪的地方,离成功也还早,正在路上走,现在处于不明朗状态。” 唯品会上市纳斯达克 为公司带来品牌效应 2012年3月份,唯品会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外界在赋予其打破数月来国内企业赴美上市坚冰的意义的同时,也在强烈质疑其“流血上市”背后的意图。这些沈亚当年都看在眼里,但他都不在乎。 上市前8天,沈亚率领一众高管飞抵美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向投资者推销公司的销售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沈亚曾经表示,其实投资者都挺认可的,只是因为当时中概股正处危机时刻,他们还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唯品会。 最终发行价从每股8.5美元至10.5美元下调至每股6.5美元,毫无疑问,“投资者的接受程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沈亚曾坦诚地表示。到了3月25日,敲完钟,沈亚吃了个饭,拜访了一些客户就回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受此影响。” 上市除了给唯品会带来这么多质疑和资金,还带来了什么?“品牌效应。”沈亚曾经不假思索的回答。 没上市之前,沈亚经常要亲自登门拜访各大品牌,而上市后,他大部分的时间只需要等待,等待品牌商上门拜访,等待朋友介绍,等待合作邮件。他还清楚地记着,上市前,他一直和某品牌联系合作事宜,对方均以“再等等”回应,而上市后,该品牌主动联系合作。
中国(China)企业 成澳洲(Australia)商业地产最大海外买家
Post Views: 42,634 在中国(China)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CIC)签署协议收购9栋优质写字楼后,该国凭借逾50亿澳元的资产,成为澳洲(Australia)商业地产领域最大的海外投资者。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房地产金融服务公司以大约25亿澳元的价格出售这笔投资组合,这是该公司出售澳洲的英威达地产集团(Investa Property Group)信托平台权益的一部分。 根据报道,一旦获得所有必需的批准,这将是澳洲市场上迄今最大一笔单宗房地产直接交易,也将令该产业的所有权向更多外国业主倾斜。 英威达这一旗舰资产大部分位于悉尼(Sydney)的商务中心区,包括菲利普街126号、乔治街225号和乔治街400号的权益,另外还有墨尔本(Melbourne)科林斯街120号的权益。 报道称,交易完成后,中国投资将成为继澳洲德克斯房地产集团(Dexus Property Group)和通用地产信托集团(GPT Group)之后的第三大写字楼业主,并将成为首个进入澳洲的中国大型财富基金,预计会对中国其他地方产生带动效应。 加拿大(Canada)公司-高力国际(Colliers International)全国研究主管尼里达·科尼兹比指出,不仅是所有权逐渐向机构组织和海外组织集中,商务中心区的写字楼资产也越来越向少数所有者手中集中。 美国(United States)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地产咨询服务公司澳洲研究部负责人斯蒂芬·麦克纳布(Stephen McNabb)说,从2014年1月1日到2015年3月31日,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者是澳洲商业地产的第二大买家,仅次于新加坡(Singapore),领先于美国。在投入全国商业地产的90亿澳元外国资本中,中国投资者投入了30亿澳元,占三分之一,并且呈现继续高涨的势头。 报道称,麦克纳布说:“中国资本向全球市场的流动预计会保持强劲,并有继续上扬的可能,原因是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对监管进行调整,将保险公司对房地产类投资的上限由10%提升至30%,境外各类资产投资上限提高到15%。” 英国(United Kingdom)公司–莱坊(Knight Frank)房地产经纪公司研究咨询部门主管马特·惠特比(Matt Whitby)说,随着来自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多,澳洲的写字楼租赁市场也日趋活跃。他称,调查显示,澳洲的商户市场从与日俱增的中国资本流动与投资中获益。 澳洲商户市场 从中国资本流动与投资中获益 报道称,随着中国的开发商、银行以及基金经理逐渐发展和扩大全球平台,布里斯班(Brisbane)、墨尔本和悉尼的写字楼租赁活动也受到激励。 早前,莱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澳洲的商业以及开发投资总额超过40亿澳元,同时超过中国在过去五年内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的总和;目前,中国流入澳洲的资本仍在飞速增长。截至现在,中国在该国已完成近20亿澳元的交投量,包括不同种类的大规模酒店、写字楼和发展用地投资等。 2015年6月17日,中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中澳自贸协定在内容上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十几个领域。 莱坊亚太区研究及咨询部主管尼可拉斯·霍德(Nicholas Holt)认为,中澳自贸协定是一系列由中国主导、涵盖亚太区(Asia Pacific)的自由贸易举措之一,其中包括中国与纽西兰(New Zealand)、东南亚(South East Asia)、新加坡以及韩国(South Korea)的贸易协定。该协定将对澳洲的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该国将直接面对14亿中国消费者,与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开展更自由的交易。 在莱坊看来,中澳自贸协定将对澳洲商业租户市场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澳两国的投资量将持续上升。随着中国逐步放宽对外投资限制,加上澳洲规定83万澳元以下的私人投资将不需要再递交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审查,莱坊预计中国对澳洲住宅市场的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在早前发布的《中国对外房地产投资报告》中,莱坊也提到了中国投资澳洲的热情。该报告中的数字显示,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对外房地产投资总额已从6亿美元大幅升至150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澳洲、英国和美国的门户城市,其中中国在澳洲的投资总额增长最为强劲,2014年按年增长超过60%。 在澳洲众多城市中,中国“金主”们还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悉尼。
瑞典(Sweden)当局发出许可证 全球首辆电动自动驾驶卡车将上路
Post Views: 10,536 瑞典(Sweden)当局发出许可证 全球首辆电动自动驾驶卡车将上路 瑞典(Sweden)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Einride和德国辛克物流公司(DB Schenker)宣布,两家公司在未来数周之内将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允许一辆全电动、自动驾驶卡车在公共道路上运送货物。 两家公司表示说,届时,这将成为全球第一辆获准在公路上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全电动、自动驾驶卡车。据悉,两家公司自今年11月初就开始测试该项服务。 Einride联合创始人菲利浦·利加(Filip Lilja)称:“之前,全电动、自动驾驶卡车从未进行过商业化运营。”两家公司预计,它们将在2019年1月之前获得这项运营许可。 Einride开发的这款全电动自动驾驶卡车被称为“T-pod”,基于英伟达的Nvidia Drive平台,是一辆“Level 4”级别的自动驾驶卡车。它完全用电力行驶,载货能力达到20吨,充电一次可以续航124英里(约200公里)。 T-pod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不需要人工干预,只有当卡车进入了地方公路或崎岖道路时,可能才需要人工干预,人类司机(操控员)可以远程控制汽车行驶,每位操控员可同时控制10辆卡车。 辛克物流公司CEO乔晨·西沃斯(Jochen Thewes)称:“卡车内没有人类司机,但人类司机有可能对卡车进行远程控制,就像无人机一样。” 穿梭在矿山和附近港口间 自动驾驶卡车将载着石灰岩 最近,另外一家瑞典巨头沃尔沃(Volvo)就和挪威矿业公司–Brønnøy Kalk达成合作,未来双方的自动驾驶卡车将载着满满的石灰岩穿梭在矿山和附近港口间。 近几年里,沃尔沃进行了多项自动驾驶测试,其自动驾驶卡车也逐步成熟,已经可胜任一些商业项目了。在巴西,沃尔沃就尝试着用自动驾驶卡车帮助甘蔗农提升作物产量。此外,沃尔沃还在测试一款自动驾驶垃圾回收车。 其实早在2016年,沃尔沃就开始在瑞典的地下矿井测试自动驾驶卡车,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这项技术在危险环境下对效率和安全的影响。 第一份商业合同的签署,是沃尔沃自动驾驶卡车项目的一大步,同时也是自动驾驶行业的一大步。毕竟,自动驾驶汽车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满大街跑,它会从小做起,慢慢扩张并融入这个社会。 “能拿出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真是令人兴奋。”沃尔沃卡车部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主管Sasko Cuklev说。“虽然车辆只会在实现限定好的5公里路程上行驶,但我们依然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解决方案,并且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改进。这一过程中协作至关重要,自动驾驶方案的落地也能够为用户带来高效和灵活的运输方式,同时大幅地提升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