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饮料与地产商–星狮集团(F&N)已经正式落入泰国人的手里,使得这家历史悠久的新加坡公司不再是由新加坡人控制。
星狮集团是一家有130年历史的新加坡公司,它旗下的房地产、非酒精性饮料、乳制品和出版事业价值逾80亿新元(约198亿令吉)。
它最近企业动作频频,该公司去年9月才以56亿新元(约138.5亿令吉)把旗下控股虎标啤酒(Tiger Beer)的亚太酿酒有限公司(Asia Pacific Beverages Limited)8.6%股权,出售给荷兰啤酒巨头喜力啤酒集团(Heineken International)。
而星狮集团本身的控制权,则获得两家外国公司垂青以及争夺,一是来自泰国的第三大富豪苏旭明,另外一位是印尼华联企业(OUE)。
在历经5个月的争夺之后,苏旭明以估值逼近140亿新元(约346亿令吉)的高价,成功击退印尼华联企业(OUE),而在这场东南亚历来规模最大并购战中获胜。
苏旭明于1月18日将收购价提高到每股9.55新元(约23.57令吉),星狮估值增至138亿新元(约341亿令吉),使去年11月出价每股9.08新元(约22.41令吉)的以华联为首财团倍感压力。
两位竞标者1月20日未向新加坡证券协会敲定交易条件,使星狮在21日进入拍卖程序。由于华联于21日决定不再提高竞标价码,才让这场长达5个月的竞标战告一段落。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Related Articles
历史渊源关系 日本(Japan)企业 视台湾为投资乐土
Post Views: 49,008 基于历史渊源的关系,台湾(Taiwan)与日本之间拥有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一直对急于摆脱国内增长缓慢困境的日本企业颇具吸引力。所以,每当日本企业要开拓海外业务时,它们都会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并且将台湾视为是摆脱日本国内困境的可行渠道和通向中国大陆市场的潜在桥梁。近期中日两国关系遭遇的麻烦更是助长了这一趋势。虽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正在努力刺激日本国内的消费和投资,但仍有创纪录数量的日本企业转向台湾拓展业务。根据台湾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有逾600家日本企业来台投资,这一数字创下新高,同比增幅达40%。2013年头9个月,有近500家日本企业来台投资,其中很多是小型服务业企业,比如餐厅。对这些企业来说,台湾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日本在上世纪战争中的侵略行为给中国大陆(Mainland China)和韩国(Korea)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与中国大陆和韩国不同,台湾在二战结束前的50年里是日本另眼相待的一块殖民地。二战后,日本和台湾相继发展起了电子产品制造业,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台湾与中国大陆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在日企眼中,这也是台湾的一个优势。因此,当日本电子商务公司乐天(Rakuten)开拓海外业务时,它的首选投资地点当然也是台湾。乐天台湾董事长江尻裕一(Ejiri Yuichi)在谈及日本经济时说:“你知道日本国内经济有多么糟糕,也就是最近才刚刚有点起色。”在遭遇了多年的增长乏力之后,日本经济一直很难重新点燃通胀之火。江尻表示,由于实际工资涨幅基本为零,“形势真的很艰难,对服务业来说尤其如此”。2008年,乐天在台湾推出了电子购物网站,虽然开局不顺,但网站还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台湾的经历帮助乐天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此后,乐天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之一,其购物网站从法国(France)一直开到马来西亚(Malaysia),而且还入股了热门社交网站Pinterest。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选择了乐天的发展道路,把邻近日本、拥有2300万人口的台湾视为是首选的投资之地。 出口放缓拖累表现台湾(Taiwan)经济极须要外来投资振兴 对于日本企业前来投资,相信台湾方面也是非常欢迎的,因为台湾经济目前极须要外资前来振兴。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出口放缓拖累,依赖出口的台湾经济三季度增长远逊于预期。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58%,低于政府预测的2.47%。台湾的电子产品在全球占据不菲份额,而出口占其经济总规模的70%左右。大多数受欢迎的消费者电子产品都配备了台湾工厂制造的芯片,不少电子产品本身也是由台湾企业制造的。但台湾备受欧美消费者需求疲弱的拖累,来自韩国和中国大陆制造商的竞争也与日俱增。台湾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仅1.68%,远不及出口增长5.16%、整体经济增长2.49%的二季度。私人消费也略有下滑。澳新银行(ANZ)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表示:“这是出人意料的重大负面消息。台湾的增长似乎失去了动力。”政府今年已将全年增长预期从3.6%下调为2.3%,一些经济学表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台湾甚至可能达不到修订后的增长预期。但众多经济学家和商界人士表示,台湾电子产品出口持续保持韧性,并在9月达到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有理由让人感到乐观,即使石油相关产品销售额下降致使总出口下降7%。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最具颠覆能力的企业 阿里巴巴(Alibaba)名列榜首
Post Views: 9,849 最具颠覆能力的企业 阿里巴巴(Alibaba)名列榜首 世界如今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爆发的时代,对于科技企业来说,现在不是害怕失败或是裹足不前的时候。人工智能丶机器人和物联网必将会影响全球的商业,那些不主动去抓住未来趋势的企业,必将会被淘汰。 会计事务所毕马威(KPMG)对将近800位科技行业高管进行了文件调查,并且发布了2018年全球科技创新报告。通过这次调查,KPMG得出了上述结论。 哪个行业受到新兴科技的影响最大?在这个榜单上,媒体行业排在了第一位,当前媒体受到了视频丶直播丶社交媒体丶新闻网站和人工智能新闻推荐等技术的影响。 排在第二名的是汽车/交通行业,这个行业受到了电动汽车丶超级高铁和座驾分享等技术的冲击。另外,消费市场也受到了移动商务丶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冲击。传统教育行业则受到了线上教育的冲击。 印度电子商务企业 FlipKart登上榜单 在众多科技企业高管眼中,中国(China)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Alibaba)成为了颠覆能力最强的企业。阿里巴巴在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从支付到物流再到财经,因此,大多数高管将这一票投给该公司可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这份报告中排在第一名。 排在阿里后面的,是来自美国(United States)的互联网“四大”:脸书(Facebook)、亚马逊(Amazon.com)丶Netflix和谷歌(Google),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ANG。 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在得票方面可以说是遥遥领先排在第二的脸书。特斯拉(Tesla)和印度(India)电子商务企业FlipKart也登上了这份榜单。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服务机构之一。现在该公司雇佣员工约为13万6500人,并且在全球超过140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毕马威提供三类主营服务,分别是:审计丶税务和咨询。毕马威是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而其他三大分别是普华永道(PwC)丶德勤(Deloitte)和安永(Ernst & Young)。 —-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移动经济”渗透日常生活
Post Views: 52,853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移动产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移动经济”这一新概念。GSM协会最近发布的《2013年移动经济》报告称,目前,全世界移动通信产品用户人数已经达到32亿,到2018年将增至40亿;截至去年底,全球移动连接数达到68亿,预计到2017年将增至97亿。移动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由设备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和基础设施制造商构建的移动生态系统共创收1.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2%,其中,移动通信运营商所创造的财富约占全球经济的1.4%。预测认为,移动生态系统未来有望为全球经济贡献10万亿美元。“移动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这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 首先是基于操作系统的应用,以iOS和Android系统为代表。苹果向封闭排他方向调整。2012年,Android已占全球总销量72%以上,iOS则下降到14%。目前,以操作系统为轴心的平台正向应用服务平台方向延伸。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应用平台,将成为新的进化方向之一。 其次是基于2.0的移动应用,以腾讯微信等网络服务为代表。作为一种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业务,这一应用眼下正突飞猛进地扩张地盘,也更加代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方向。由于它的模式与应用商店模式不同,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特征,更适应聚散不定的业务,化解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因此它的后劲更足。目前,Android系统占有70%至80%的市场份额,但中国的腾讯微信现拥有4亿用户,在中国市场并不比Android弱。而且,微信一旦发展游戏应用等,将比Android更能赚钱。 此外,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也刺激了“移动经济”的发展。2012年,iOS苹果商店和Android各大应用商店共实现了约70亿美元的销售额,但同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比较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移动通信行业塑造了“移动经济”,并已渗透到全球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和创新应用在全球的普及,移动行业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7年,该行业资本开支将超过万亿美元,整个移动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将为近1000万人提供就业。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巴菲特放弃成为高盛最大股东机会据外媒报道,巴菲特已放弃成为高盛最大股东的机会,将其所持有的权证在未额外引发成本的情况下转换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高盛的小部分股权。依据高盛本的一项新协议,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取得高盛小部分股权,但并不需要未额外引发成本:伯克希尔哈撒韦将把这部分权证的执行价格和今年10月1日之前的十个交易日的高盛收盘均价的价差总和,折合成等价的高盛股权。巴菲特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获得了这部分权证。他当时对高盛的投资被视为是向高盛透出信任的一票。根据当时的协议,伯克希尔哈撒韦有权购买高盛集团4,350万股股权,约相当于高盛9%的股权。这一权证当时的执行价格为每股115美元,交易总额为50亿美元。报道称,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而言,巴菲特将获得约920万股高盛股权,相当于高盛2%的股权,从而使其成为高盛第九大投资者。晨星(Morningstar)股票分析师华伦(Gregory Warren)表示:“无需现金安排,巴菲特基本上拿到了他能拿的利润。他只是拿走了股份,并把这些股份揉合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对高盛而言,该协议也是一个防范股权稀释的机会。如果巴菲特完全行使股权认证权利,高盛股权将遭稀释。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