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Personality 其他

一生功勋卓著 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 赚钱不忘慈善留佳话

2014年1月7日,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逝世,他一生功勋卓著,而且为善更是不留遗力,特别是在办教育方面,更是许多人从中受惠。此外,邵氏电影成为一个时代的影视标签,影响力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不衰,所以邵逸夫堪称一代伟人。《大橙报》这一期也特别报道邵逸夫的事迹,以悼念这位一生传奇的伟人。

邵逸夫爵士(Sir Run Run Shaw,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愣,字逸夫,生于大清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
他在1958年创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亦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1977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邵逸夫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第一人获“爵士”衔头。
邵逸夫早年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
邵逸夫的父亲是属于香港地方望族,开办“锦泰昌颜料号”,由于邵逸夫排行老六,后被尊称为“六叔”。他对家族产业没有多少兴趣,时值电影勃兴,在兄长邵醉翁引领下,进入娱乐业。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
“天一”以家族作业形式拍摄电影。几位兄弟齐上阵,分别担任编剧、导演、摄影。因受上海若干制片公司和电影院排挤,他们决定开辟南洋市场。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一起下南洋,走遍小镇和乡村,巡回放映电影。他们投身的行业,是一个多少有点新奇的行当,什么都没有先例,他们是拓荒者,要在一片荒原上找出路。
20世纪的科技进展日新月异,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巨变都在短期内发生,与这些进展同步的是时代阵痛。邵氏家族和他们的企业,跟上了前一种巨变,也迎接了后一种阵痛,他们创办于1930年的“邵氏兄弟公司”,在后来的乱世之中无奈关闭。
1958年,邵逸夫的传奇才真正开始。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开始制作电影。那一年,他51岁。即便在竞争激烈、高速运转的今天,这个年龄也已是许多人心理上的垂暮之年,而邵逸夫在这一年着手开拓帝国疆域。
他在清水湾买下80万平方英尺土地,建起片厂。内设摄影棚和员工宿舍,编剧、演员、美工等职员全部常驻其中。不管大片厂制后来结局如何,他仿效好莱坞大片厂建起的这一套体系,在将近40年时间里被证明颇为有效。它以工业化的姿态,实现对电影的成本、制作环节的高度控制,增加了电影产量,也掌控了对电影趣味和风尚的引导。

 

 

 

 

 

邵逸夫的儿子邵维铭和邵维钟在香港无线制作的邵逸夫逝世专辑中,大谈对父亲感受。邵维铭表示与父亲虽然不常见面,但“六叔”邵逸夫经常打电话问候他,关心他在新加坡生活如何,两父子也会如兄弟般说笑,他还说:“他是永不放弃的人,如果他想上月球或火星,他便会做到。”
邵维钟表示:“他不断造福人类,不断找新方法去帮助人,他是一个巨人,从哲学层面来说,因为他完美。”
的确,了解邵逸夫的人都知道,娱乐业之外,邵逸夫还用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底,他一共向内地捐资40余亿港元,捐建数千个与教育和医疗有关的项目。
邵逸夫于1975年邵逸夫成立香港邵氏基金,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总捐款额已超过32亿港元。
在1980年代,邵逸夫就已经捐出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书院,现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都有邵逸夫资助的建筑。
1985年依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巨额捐献,尤其是资助办学。现时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包括50所大学。内地很多重点高校和中学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至今,逸夫教学楼范围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大学、小学等学堂;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2002年,邵逸夫基金创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表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数学科学方面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
生命有限是人类的遗憾,而邵逸夫先生,却用他的方式,实现了一个人的至高愿望——影响他人,丰富他人的记忆。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