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ed Articles
美国(United States)青年富豪 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 强调人生3大重点 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最合适的圈子、不要浪费人生的每一天。
Post Views: 41,279 在互联网降临的时代,白手起家的故事比比皆是,特别像美国(United States)这样一个科技发达,人人思想自由的国度里,年轻又可创造出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财富青年富豪也不少。排在全球年轻富豪榜第十位的是年仅32岁、坐拥有12亿身家的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他创办的Dropbox公司才成立8年,市价已经超过100亿美元。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这位科技才俊的成长故事。 像很多其他青年富豪一样,来自美国(United States)的德鲁·休斯顿(Drew Houston)拥有自己的科技公司。他是著名云存储公司Dropbox的创始人兼总裁,Dropbox公司才成立8年,市价已经超过100亿美元,使得休斯顿的个人财富也水涨船高至12亿美元的水平。 根据《福布斯》(Forbes)的最新资料显示,其截至2015年1月26日的净值达12亿美元,在美国(United States)的富豪榜中排行第437位,并在全球富豪榜中排行第1372位。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全球年轻富豪榜中排行第十。 休斯顿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小孩,他于1983年3月4日出生在美国麻塞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艾统(Acton)。他是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毕业,并且取得电脑科学学士学位。在该学院就读时,为了避免从随身碟读取档案的不方便,就编写了程式,可以从网路下载档案,而这即成为了Dropbox的前身。 尽管他创办的Dropbox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100亿美元,但是当年他刚刚开始创业时,曾经两度遭到硅谷投资者的拒绝。 在2005年的时候,休斯顿当时正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非常想进入当时久负盛名的初创公司加速器项目Y Combinator。两年后即2007年,他带着Dropbox的创业点子如愿以偿地进入Y Combinator。 在Dropbox之前,他曾经尝试提出过两个创业构想,但均遭拒绝,原因是他想要创办的公司不被看好。在随后的几年里,休斯顿一直在考虑解决更难的问题,最后他萌生出创建一家云文件存储公司的想法。 勇敢地拒绝苹果的献购 休斯顿立志将企业做大 在成功创立了Dropbox之后,他当年还很勇敢地将苹果公司(Apple)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拒之门外。 当时是2009年12月,休斯顿和搭档阿拉什·费多士开着一辆租来的丰田车,应邀去苹果总部与乔布斯见面。一直以来,休斯顿都将乔布斯视为英雄。当他打开电脑准备介绍自己的公司时,乔布斯一如既往地穿着他招牌的蓝色牛仔裤和黑色套头衫,酷酷地对他摆摆手:“我知道你的公司做什么。” 当时,休斯顿把公司叫做Dropbox,是一家数据存储服务供应商,商标是一只打开的盒子。由于这家公司的前景展望良好,乔布斯当时给出了9位数的收购价格,但是,当时仅26岁的休斯顿却一口回绝:“我的公司不卖!我要把它做大做强。” 就凭着这股傲气,休斯顿回到公司之后精励图志,也鼓励员工与他一起并肩用战。在他与全体员工一起齐心合力发展之下,Dropbox公司的规模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根据资料显示,Dropbox于2014年5月时,它已经宣布用户人数突破3亿,与2013年11月的2亿用户人数相比,在短短的半年内便新增了1亿用户,增长速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 这也意味着Dropbox的用户,已经超过了推特(Twitter)的活跃用户。这表明在网上存储照片、视频等文件,已经成为普通网民的大众化活动。不久前,Dropbox推出了一个名为Carousel的功能,可以支持跨终端方式管理照片和视频。在照片领域,Dropbox还收购了擅长3D照片拼接的新创科技公司Bubbli。 故意把人生变成 一场华丽的冒险 休斯顿于2013年中回到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向大学生提出了3点人生建议: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最合适的圈子,及不要浪费人生的每一天。 他同时也提出了另3个重点: 1.专注地寻找你的目标 校园跟现实社会差距甚远。在校园里,通过考试、一步步升学;在职场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有固定与线性的发展。当今社会中快乐生活、功成名就的人士,多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找到那个深深吸引着他们的东西,并专注朝那里前进。要找到目标或得花上一点时间,重点是在你找到之前专心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让环境影响你 让自己置身于对的地方,如果你未选对地方,赶紧搬过去。环境能激发你的潜能;环境中的人会刺激你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如同全世界只有一个硅谷、一个好莱坞(Hollywood),找到对的目标,去最顶尖的环境学习。 3.人生是一场冒险 你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是过得太安逸了。你永远不可能做好万全准备,因此应该立即展开行动。不要试着追求完美的人生,你应该故意把人生变成一场华丽的冒险。 创业策略的6大关键 另外,休斯顿也推荐了6个关于第一次创业的策略。 1)从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入手 创业者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 你总是放不下你的想法,一直想要把它实现。这其实是最基本的,但是也要注意区分你的想法到底是不是在真正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你突然会想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根本停不下一直在思考它,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因为,这种兴奋的“蜜月期”总会过去,你会发现当你把“创办人”印在名片上后,要做的事简直多到不可想像。 2)你是初学者?不,你是创办人 有时候不知道所有的事情是好事,当你在自己的职业道理上进步时,你会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任何事情的可能性,而当你脑中有了这些定性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觉得受限制。 其实很多变革性的创新都来自于不可能,只不过那些创办人并不知道或是在意他们做的事本来是不可能的。 低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很重要,在你在开始之前,或许很多东西对你来说都不满意,但当你真正了解到那些伟大公司出现的背后并不是来自于魔法,而是一些人做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 3)什麽都不知道&先发劣势 人们一般为在自己所拥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假设。但你需要问自己,未来5年内人们真正的会满足于这些东西吗?如果现在有一个魔法文件夹,可以让人们把所有东西放在里面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查看使用呢? 人们总是假设或是误解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或自己创业就意味着高风险,但在我看来其实这很可笑。即使到最后没有成功,创业的经历仍然是你所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4)打造一个知识机器 对于休斯顿来说,学习新事物已经让他上了瘾,他甚至将这种学习系统化了。 他的学习过程并不复杂,但在其脑海是有一些他一直关注的主题。他说:“就好像,我觉得我不懂销售,所以我就在亚马逊(Amazon)上搜寻相关的书,把排名前三的都买回来读。不仅是销售,行销、财务、工程等等。” 5)聪明点,反应快点 至于在找合伙人上,休斯顿一样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样的人,之后的节奏就和申请基金没什么两样。他表示:“ […]
首季度房产销售锐减25% 曼哈顿(Manhattan)房产均价下跌8%
Post Views: 10,017 首季度房产销售锐减25% 曼哈顿(Manhattan)房产均价下跌8% 纽约地产估价机构Miller Samuel与房产中介公司Douglas Elliman Real Estate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出,2018年首季度曼哈顿(Manhattan)房地产销量下降25%,创近10年最大降幅,总数从2017年同期的2892笔降至2180笔,创6年多新低。 导致曼哈顿房地产销售下降的原因包括:围绕新联邦税收法律的不确定性、股市波动,以及豪华公寓的供过于求。 房价也承受压力,一季度曼哈顿地区住宅平均售价较2017年同期下跌了8%。高端市场受打击最为严重。一季度曼哈顿豪华公寓的平均售价下跌了15%,销量较2017年同期下降24%。 据Olshan Realty于2018年3月中发布的房产报告,曼哈顿有26套豪宅签订了买卖合同,创下连续第七周有超过20个豪宅交易的记录。 Mansionglobal的报道显示,这26笔交易的总销售额为1.8488亿美元,比前一周增加了7%以上。 前一周曼哈顿最高价的交易是上东区东65街的一栋六层联排别墅。该报告称,别墅要价1400万美元,比2016年2月上市时的2250万美元大幅减少。这栋房屋面积达1万零253平方英尺,被分成五个单位。 该周第二高的交易是上东区新开发的卡尔顿府(Carlton House)的一套公寓。这套四间卧室的公寓要价1150万美元。它拥有3751平方英尺的室内空间,并且配有礼宾服务,带游泳池和储存设施的健身中心等设施。 中国政府实施资本管制之后 巨额交易和酒店收购量锐减 16层高的卡尔顿府起初是1950年建成的一家酒店,并被改建为69个单位的混合式公寓:实施公寓(Condo)租赁规则的合作公寓(Co-op)。 在所签署的26份合同当中,18份是公寓,3份是合作公寓,4份是联排别墅,1份是混合式公寓。26套豪宅的平均售价为708万美元。 据纽约一家地产咨询机构发布的报告称,中国(China)对美国(United States)商业房产投资热已经大幅度下降。 美国私人房地产咨询公司Cushman&Wakefield于2018年4月3日发表一份报告,指中国对美国商业地产投资热2017年大幅度降温。 2017年中国人在全美商业地产投资为73亿美元,而2016年是162亿美元,下降了55%。 报告表示:“2017年,随着中国政府实施资本管制,中国对美国商业地产的投资放缓。巨额交易和酒店收购量下降幅度最大。今年3月,中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资本管制,限制房地产和酒店资产投资,但不禁止。” 租房客比例排行榜 瑞士(Switzerland) 在欧洲国家排名第一 瑞士(Switzerland)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苏黎世(Zurich)、日内瓦(Geneva)和洛桑(Lausanne)等瑞士一线大城市中,高达9成的当地居民是租房客。 日内瓦以91.4%租房率成为居民租房比例最高的瑞士大城市。洛桑和苏黎世的租房人数占当地居民人口比例则分别为90.3%和89%。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约有59%的瑞士居民是租房客。在174个纳入统计的瑞士市镇中,仅有8个城镇的有房居民数量超过租房客。 专家指出,瑞士租房客比例高居欧洲第一,除瑞士移民多、工作流动大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房价高。根据2016年的数据,瑞士家庭别墅平均房价为120万瑞士法郎,公寓则为84万瑞士法郎。 […]
鸿海(Hon Hai)创始人 郭台铭(Terry Gou) 知人善用创造企业的传奇
Post Views: 12,302 引言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Hon Hai)创始人郭台铭(Terry Gou)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是他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40年多来持续成长的基础。现在,就随《大橙报》来了解他的成功之道。 鸿海(Hon Hai)创始人 郭台铭(Terry Gou) 知人善用创造企业的传奇 美国(United States)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于2018年3月6日公布2018年世界富豪排行榜,亚马逊公司(Amazon)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抢得首富宝座,台湾富豪以鸿海(Hon Hai)董事长郭台铭(Terry Gou)居首,排名世界第181位。 另一方面,鸿海旗下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FII,简称富士康)A股首次公开售股计划(IPO)申请以36天的“光速”获批,创下A股IPO排队时间最短纪录。 富士康顺利IPO,身为母公司的鸿海无疑是最大赢家,但被人们理解为被郭台铭掌控的鸿海却是一家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按照鸿海2016年年报,郭台铭直接持有16.218亿股,占总股本9.36%。另外,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受托郭台铭信托财信专户持有5亿股,占总股本2.89%,郭台铭合计持有总股本12.25%,为最大股东。 此次,富士康股份如果成功A股上市,按照富士康公开发行A股17.726亿股,即是数量为发行后总股本的10%。在发行后,富士康总股本约194.986亿股,郭台铭持股富士康的权益,将稀释到约10.39%。 根据招股书,富士康股份2017年净利润158.68亿元。按照目前A股市场电子设备及服务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约43.03倍,那么富士康股份总市值将达6827亿元,将会远超鸿海市值。而郭台铭间接持有富士康A股的账面市值将达到709亿元。 1950年10月8日,郭台铭出生于台湾台北县板桥市,祖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人。1966年,他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其学业。5年后,在服完兵役和毕业后,郭台铭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担任该公司的业务员。 出资10万新台币 创立鸿海塑料企业 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启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向其母亲借的。 不到一年时间,该企业成为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就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塑料调频旋转按钮做起。当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 20世纪80年代初期,郭台铭开始涉足个人电脑行业,事业随之开始起飞。虽然不太懂英语和日语,但不久郭台铭仍然开始了他在美日市场寻找客户的旅程。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中国内地(China)开办了首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Shenzhen)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郭台铭利用深圳来招揽潜在客户,戴尔电脑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了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本身工厂的小插曲。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到2000年,他的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 郭台铭旗下的鸿海曾创下10年成长100倍的辉煌纪录。他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是他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40年多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郭台铭成功的要素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2000多种,但手机只有200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5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2000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一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是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了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够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知人善用,郭台铭创造了鸿海传奇。 机光电垂直整合商业模式 颠覆电子代工的服务领域 鸿海自创了颠覆电子代工服务领域的机光电垂直整合『eCMMS』商业模式;提供客户从共同设计(JDSM)、共同开发(JDV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