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信念是一种力量

Post Views: 37,154 最近看了很多有关心灵感知的文章以及书籍,并对信念这个概念有了更新的认知。有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并值得与大家分享。 有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止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记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困难都微不足道,这种力量叫信念。 一位智者曾说过:“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做到极致,那么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是的,因为不想让努力白费,所以要抱有信念丶不断努力,而且要坚持下去,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 有一本书是写关于信念的内容的,它就是欧·亨利(O. Henry)所著作的《最后一片叶子》(The Last Leaf)。欧·亨利被人们称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笔下的小说结局都十分出乎意料,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语言中充满诙谐幽默。 《最后一片叶子》中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琼西和苏在一家饭馆认识,交谈之后发现彼此趣味相投,便合租了一间画室。一天,琼西被肺炎这个不速之客击倒了,把对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那常青藤的叶子上。 苏去请楼下的老画家贝尔门做模特时,顺口告诉了贝尔门这个坏消息。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苏和琼西居然发现常青藤上居然还有一片叶子,琼西终于打起精神拾起了生命的希望。原来那片叶子是贝尔门冒着风雨画上去的,而这风雨加速了贝尔门肺炎的爆发,他去世了。 以生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 老画家贝尔门一生都很少画画,却在生命的最后画出了这挽救了他人生命的叶子,这何尝不是一副杰作呢?虽然他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但是他用他满腔的爱心,同情心救了琼西。他这种默默奉献,无私帮助他人的精神多么值得大家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比如城市的美化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我们的家人和朋友。这种无私帮助他们的行为是不论身份的。 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总统官员,还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平凡人,都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的时候给予一个诚挚的微笑,在他人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一个拥抱。在别人遇到麻烦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也许我们的帮忙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却默默地让别人知道你会一直鼓励且站在他们身边。我们的这些和老贝尔门比不算什么,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但是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并且充满希望的未来。 守住信念就能留住希望 所以,有一篇文章对这本书的感悟写一点也没有错,这本书诠释着一个道理,即“守住信念,就能留住希望”。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守信念,不要被困难吓倒。哪怕它是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哪怕它是水中的一截树枝,只要你不曾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就不会亏待你。 曾经有人讲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场突然而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进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啊,我还有一个苹果!”旅行者惊喜地叫着。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丶饥饿丶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会增添不少力量。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荒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宝贝似地一直紧攥在手里。 在深深赞叹旅行者之余,人们不禁感到惊讶:一个表面上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青苹果,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是的,这是信念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丶事随人愿。 有的人身躯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病残,但他却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奇迹,这靠的就是信念。对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立身的法宝和希望的长河。

专栏

人的身体拥有自愈功能

Post Views: 35,378 除了企业活动之外,我最近也爱上了心灵的课程,以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用更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事情。目前除了上课程之外,我也阅读一些著作,以让自己更加地精进。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世界结合医学领域的先锋人物安德鲁·韦尔(Andrew Weil)所著作的《自愈力》(Spontaneous Healing),是一本不错的书籍,非常适合忙碌的城市人阅读。 根据作者表示,人的身体拥有自愈功能,即使癌症这样的严重疾病都能借助身体的自愈功能得以改善。作者搜集了世界各地的众多自愈病例,展示了这些危及生命的疾病、创伤和慢性疼痛看似神奇的自愈过程,告诉人们:自愈不是奇迹,自愈力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能力。 身体天生拥有康复系统 我们的身体天生拥有康复系统,可以及时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维护,不仅能使疾病好转,更能保护身体免受侵害。无论你现在受困于何种疑难杂症,只要相信身体的自愈力,改变生活方式,并积极寻求天然替代疗法,就可以重获健康。 作者举了很多的例子,有个人肺里长满了肿瘤,医生已经无能为力,让他回家安排后事,然而,6个月过后,他又出现在那位医生面前,肺里的肿瘤竞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年轻女人,烟抽得很厉害,还患有糖尿病,且由于心脏病发作躺在监护病房里昏迷不醒,心脏功能急速衰退,医生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意想不到的是,翌日清晨,她不仅苏醒过来了,而且能够说话,情况明显好转。 一个人因摩托车事故而重伤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告诉他悲伤不已的父母,恐怕他永远都无法从昏迷中醒过来了,可是他现在很健康。 世上有许多不治而愈的故事 作者表示,他认识的大多数医生都能讲出一两个像上面那样不治而愈的故事,如果细心寻找,会发现更多,然而很少有医学研究人员这么做。对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来说,故事就是故事,不能当真,无需研究,更不能当成是人体拥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证明。 与此同时,现代医疗高昂的费用给很多国家带来经济压力,正在使世界上众多的人陷入窘境。各国的政治家们都在就如何为医疗保健买单而争论不休,却不知道有关医疗保健本质的哲学辩论贯穿了人类历史。 健康是遵循自然规律生活的结果 医生认为健康有赖于各种外部干预,然而自然疗法的支持者却坚持认为健康是遵循自然规律生活的结果。在古希腊,医生信奉的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自然疗法治疗师信奉的却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女儿——光彩照人的健康女神许革亚。 医学作家兼哲学家勒内·杜博斯(René Jules)曾经写道: “对许革亚的崇拜者来说,健康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只要人们理智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就能够获得健康。他们认为,医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现自然法则并据此指导人们获得身心健康。不知道是因为不太相信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还是更了解这一规律,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者认为,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疾病,通过纠正出生时或日后生活中发生的偏差来使人们重获健康。” 安德鲁·韦尔通过这本著作,是希望唤起人们对人体固有的内在康复进程的关注。即使治疗结果很成功,也只能说明治疗激活了人体内在的康复机制;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刺激,这种机制也会运行。本书的主题很明确:人体能够自愈。 如果你的健康状况良好,你会想了解这个系统,因为正是这个系统使你能够保持并增进健康。如果你病了,或者你爱的人病了,你也会想了解这个系统,因为它是重获健康的最大希望。

专栏

垄断正在消亡,分享才是王道

Post Views: 35,304 互联网分享主义时代已然来临,垄断正在消亡,分享才是王道。分享经济是新商业浪潮的下一个风口。 无处不在的分享经济正在颠覆和变革传统行业,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如何互联网+成为每个企业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China)品牌第一人李光斗著作《分享经济》便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新时代的企业经营之道,从分享经济、小众品牌,到众销时代来临、爆款产品的打造,以及全网营销的内核,深度剖析企业如何注入互联网+基因,让每个企业都能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起来。 作者认为,传统经济学只解决“你的是你的”,但是“你的不是我的”,分享经济甚至解决了“他的是我的”的问题。 分享经济的核心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所说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它会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知识、技能的分享,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公开课,对各类知识技能进行在线学习教育。 分享经济是对垄断最好的打破 分享经济是对垄断最好的打破,对于一切需要发牌照的行业来说都是一种颠覆。分享经济背后是社交需求,它的平台不是靠赚钱而是靠社交。这是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的颠覆。中国有无限大的经济规模,将国外分享经济的模式借鉴过来,将会很有前途的。 互联网经济正在干掉中介 互联网经济正在干掉中介。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干掉了线下商城;滴滴、Uber正在干掉传统出租;坊间笑言,为什么现在妻子的危机感越来越重?因为妻子的功能不断地被社会虚化:家务活有保姆抢、生活安排有助理抢、社交的活有秘书抢、生孩子的活有代孕抢……互联网时代社会服务市场细分越发细化,社会化服务将带来更大的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 传统中介行业,无论是租房,还是雇保姆、雇家教……用户的一大痛点在于:无信任保障、中介费用奇高。于商家和买家而言,干掉中介,创新构建信息更透明的交易且具有信任背书、服务规范的交易平台,让利双赢,何乐而不为? 未来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未来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传统行业可通过互联网把任何行业,如:厨师,服务员,护士等服务者,转变为一个专业方案的执行者。将执行者置身于整个分享经济的各链条环节中,实现完美转型。 用娱乐改造传统行业 摩托罗拉之所以会死,因为它是典型的传统“客户思维”,仅仅只是售卖一个通讯工具——手机。与此相反,苹果的巨大成功则是基于“用户思维”。于苹果而言,售卖手机仅仅只是服务的开始,用它的软件APP可以获得更多的娱乐资讯。在这一正向循环中,商家也可牟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改变传统行业固有的客户买卖关系思维,学习互联网用户思维,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研发、开发新品及衍生产品,成为企业在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互联网思维颠覆众多行业 互联网思维正在颠覆众多行业的传统模式,互联网思维会干掉很多行业,以快递行业为例,未来人人都可以是快递员,你只需办一张凭证卡,即可在上班路上帮人代取包裹,同时还可赚取自己的经验积分,分分钟秒杀现如今态度一般月薪还颇高的快递小哥。 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社交,不商业。分享经济正当其时,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已经打开,一大波新的致富机会正纷至沓来。

专栏

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

Post Views: 35,406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预测:想要深入分析未来、思考是否买股票、制定政策、提出新产品构想,或者只是计划一周的饭菜。这样的思考能让我们受益。然而,人们往往是糟糕的预测者。如何能够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美国(United States)沃顿商学院教授菲利普•泰洛克(Philip E. Tetlock)的研究表明,某些专业预测人士确实具有远见卓识,泰洛克在过去10年中一直尝试着找出原因。他与丹•加德纳(Dan Gardner)合著的《超预测:预见未来的艺术和科学》(Superforecasting:The Art and Science of Prediction)一书借助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和一项由政府资助的大型预测比赛的结果,为人们提供了一本关于预测的杰作。 2003年,在美国入侵伊拉克(Iraq)后,美国情报圈震惊地发现它在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的判断大错特错。两年前,它因未能根据种种迹象预见到“9•11”恐怖袭击而受到指责;伊拉克战争后,它又因为胡乱猜测而再次受到指责。2万名聪明的情报分析师的辛勤工作和数十亿美元都付诸东流。 于是,情报圈决定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测试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判断力和预测事件的能力。它建立了一个新机构,即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该机构于2011年委托他人组织了一项预测比赛,任务是每日预测未来1个月至1年内的事件,在4年时间里共计预测了500个事件。 共有5个团队参加,采用不同的方法,预测结果会得到客观比较。其中,4个团队由专业人士(例如一流的国防分析师)组成,还有1个团队被称为“精准预测项目”,组成人员为数百名普通志愿者,由泰洛克精心组织。 它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共同特征是都为非专业人士。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问题,如石油价格在6个月内会不会达到每桶100美元,或者约翰•马哈马是否会当选下一届加纳总统。 他们每天都会提交概率预测,如65%的机会或者20%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任何研究方法,利用公开的资料,每天自由选择一定的时间来做预测。 作者被邀请加入,是因为过去多年他一直在运作一个研究项目,检验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比随机猜测高出多少。在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比赛中,作者组织的没有专家参加的精准预测项目比各专家团队表现优异。 第二年年末,前者的优势非常明显,准确率几乎超出后者80%,于是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中止了与其他团队的合作,只关注精准预测项目的研究成果。 超级预测家 拥有4大特征 作者发现准确预测经济的超级预测家都有以下四大特征: 哲学观 谨慎:没有事情是一定的,超级预测家总是持有怀疑心。 谦虚:现实是无限复杂的。超级预测家谦虚但不自卑。 不确定性:没有什么事是注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必须发生的。 能力和思维方式 主动开放的思维:任何信仰都可以是一种假设,可以被测试。 知识渊博、有“认知需求”:理智的好奇心,享受对智力和精神挑战的快乐。 吾日三省吾身:善于自我反省和批评,吸收各种反馈意见。 有数学逻辑:善于运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对数字敏感。 预测方法 实事求是:不咬定一种分析方法不变。 善于分析:有能力退一步看到更多种可能性。 海纳百川:接受价值观不同的观点,并将它们为自己所用。 善于学习:当事情变化时,能够适时改变自己的想法。 思辨直觉:超级预测家善于意识到人情绪和认知上的偏见或倾向。 努力的价值 成长心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持之以恒:不管要花费多长时间都能坚持做下去。

专栏

企业的人性面更会让管理从中受益

Post Views: 35,700 最有效地管理人员的方式是什么?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思想家之一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在《企业的人性面》著作中的解答是“企业的人性面更会让管理从中受益”。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60年出版的管理学著作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足以在管理界掀起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工作的增长,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更是引发了比以往还要强烈的反响。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获得美国韦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创始人之一,安提亚克学院院长。 在他的《企业的人性面》著作中,他表示,所谓专业人士,是指那些应用知识来实现目标的人。比如,工程师设计机器设备、医生为病人诊断开药、律师和建筑师服务客户,等等。 专业人士可以应用的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同事的知识以及通过个人经验获取的知识。专业人士与外行相比,对前两种知识依赖较深,对后一种则相对较浅。 以适当社会科学知识 达到实现管理的目标 这样看来,企业管理者成为专业人士也并非没有可能。他可以利用适当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实现管理目标,同时摆脱对个人经验与观察的绝对依赖。 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同样适用。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组织人力,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因此,任何管理决策都将引起行为上的结果。成功管理的因素固然繁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拥有预测及控制人性行为的能力。 然而今天,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却良莠不齐。比如,处理日常事务的表现通常都十分出色,在处理安排约会、签订采购合同、拨打长途电话、要求员工准备报告、邮寄信件等事务时,我们大多可以准确地预测别人将怎样做,并依据自己期望的结果来控制他人的行为。 对于预测能力与控制能力 许多管理者并不感到满意 在其他方面,我们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则相当匮乏,具体可以表现为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良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交通事故率、劳资冲突、冷战问题等。 然而,人们在处理企业管理的事务时,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今天,如果说某一家公司已经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也将同时意味着,该公司的管理层有能力吸引其他人加入公司,有能力组织并指挥员工努力工作,进行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与销售。然而,更多的管理者却对自己的预测能力与控制能力并不满意。 如今,我们对新出现的管理问题如此感兴趣,正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与此同时,众多兜售“管理秘方”的游街郎中屡屡行骗成功,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们对于改变自身知识匮乏的渴求。 若能发掘企业人力资源潜力 组织效能将取得翻番的成果 相信大部分管理者都会同意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能够了解如何发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至少可以取得组织效能翻番的成果。 作者与许多同僚都深信,尽管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推动了管理的进步,但企业的人性面更会让管理从中受益。然而,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进展的延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身的原因: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许多科学成就都是支离破碎、散漫无序的; ·社会科学缺乏准确性;以及 ·不少重要课题至今仍处于争论之中。 当然,这些问题只是相对而言的。若是将今天的状况与30年前相比,就不难发现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今天的社会科学尽管尚未完全成熟,但对管理学来说,不可不谓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藏。

专栏

中层领导力影响更深远

Post Views: 36,514 领导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习掌握的思维模式,一旦了解其中的秘诀,你就能很快拥有领导力。 全球领导力研究第一人约翰•麦克斯维尔博士(Dr. John C. Maxwell)认为,影响上司的最佳方式是为上司增值;领导下属的最佳方式是挖掘下属潜力。这是他在《中层领导力》一书逐步揭开领导力的部份秘诀。 麦克斯维尔博士在此书中揭开中层领导力的秘密,如何通过影响上司、感染同级、领导下属,使自己成为团队的核心,成为被同仁拥戴的全方位领导者。 以下历史画面是领导力的经典例证:威廉姆・华莱士领导其麾下的苏格兰战士浴血奋战,对抗英格兰人的压迫;温斯顿・丘吉尔在大半个欧洲沦陷之时,勇敢反抗纳粹的威胁;圣雄甘地带领游行队伍徒步200英里,抗议英国殖民者垄断印度制盐业;玫琳凯・艾施单枪匹马创办世界级化妆品公司;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前,以种族平等的梦想撼动整个美国。 99%领导力来自企业中层 以上每个人都是伟大的领导者,他们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不过这些例子也具有迷惑性。实际上,99%的领导力来自企业中层而不是顶层。 作者认为,即便你的上司平庸无能,你也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的领导力影响到身边的人。秘诀何在呢? 不管你在企业中处于何种层级,你都要学着开发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全方位领导者,你要学会向上领导、领导同事和下属。 全方位影响他人包括上司 很多人不理解全方位影响他人的含义,“他人”既包括你的上司,也包括你的同事和下属。有些人擅长领导小组成员,但是对企业中其他部门的领导者敬而远之;有些人与上司关系不错,但是对下属没有任何影响力;少数人可以与任何人融洽相处,但是貌似什么工作都搞不定;与之相反,有些人业绩突出,但不擅长与人相处。 全方位领导者则情况不同,只有他们才能影响到企业各个层级的职员,助人助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全方位领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话不假,但并不是不可能。 想要实现全方位领导,你要学习3种不同的领导技巧。对于怎样向上领导、领导同事和下属,你能有自己的想法,作者出版此书的目的是在帮助你更准确地来评估这些技巧,因为它能帮助你规划个人领导力的发展。 莫陷入领导力非“一把手”误区 在作者看来,关于领导力最严重的误解就在于,人们通常认为领导力仅仅来自某个职位或头衔,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就算不能在某个团队、部门、企业或机构中担任领导者,你照样能发挥领导力。如果你认为领导力非“一把手”莫属,那你就陷入了职位误区。 领导力如同跑马拉松比赛,如果你想成功,就需要在坐上领导的位子之前尽你所能学习领导力技巧。杰出的领导力是在实践中学到的。在任何职位上尽自己所能发挥领导力,这为领导者带来了更加重大的责任。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你必须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