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定位理论之营销之战

Post Views: 35,436 定位理论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他们共同或分别著述了二十多本书,如同一片茂密的森林,容易让定位初学者迷失。他们定位理论经典著作有《定位》丶《商战》丶《与众不同》。 定位理论被誉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对营销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 定位理论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 以打造品牌为中心         从根本的角度思考,营销的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丶打造品牌的过程,营销就是打造品牌;从更广义的角度讲,创建伟大企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创造顾客丶打造品牌的过程,做企业就是做品牌,企业运营的本质就是打造品牌。 定位理论所有的概念丶观点丶体系都服务于打造品牌这个目的,是围绕打造品牌而展开的。离开打造品牌这个中心,谈论定位理论,必然会误入歧途,不得要领。 以竞争导向为基本点  顾客重要还是竞争重要?传统的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更重要,没有顾客就不会有竞争,营销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顾客是上帝”观念至高无上,广为流传。至今顾客导向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顾客确实比竞争重要;但从实战的角度看,解决竞争才是最重要的。从满足丶服务顾客的角度看营销,营销必然走向趋同,没有差异,最终只有沦落到打价格战的深渊;而从竞争角度看营销,营销就会有活力,营销必然走向创造顾客丶创造需求的新境界,不断引领企业开创新的未来。 以进入顾客心智为基本点   营销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   这是商业中最隐秘丶最基本的真理,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一点:         一是从事实到认知有一个过程,你不能跨越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事实要经过大脑的过滤丶解读,最终体现事实的认知。 二是人们已经形成既有的认知和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这些既有认知丶观念就是事实。而这些既有的认知丶观念会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 三是顾客的认知逻辑与企业的认知逻辑往往相反。虽然他们都认为质量更好的产品一定会胜出,企业判断质量的标准是产品的技术指标丶最好的检测仪器(他们很自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质量更好),而顾客判断质量的标准是哪一种产品得到更多顾客青睐哪一种产品的质量就更好,顾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理会那些所谓的技术指标。这就是心智认知规律所揭示的事实。 其实所有的广告都是要影响你的认知,如果没有影响你,广告就是失败的;影响了你,那它就是成功的。离开认知,就没有办法谈营销。 营销之战不是事实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事实,不是产品,不是市场,而是心智。 商战的目的其实就是设法进入心智认知并占据一席之地。定位就是选择丶占据心智认知上最有利的位置,通过商战实现这一目的。商战在顾客的心智中进行,心智是你获胜的地方,也是你落败的地方,心智决定成败。商战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认知即事实,认知决定成败。 坚持占据顾客心智是定位理论的第二个基本点。

专栏

文化金融的趋势

Post Views: 35,406 中国(China)文化产业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金融合作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和重要成果,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包括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其中影视、旅游、文化创意、餐饮、艺术、音乐、娱乐、旅游、传统、时尚以及传媒等。 由此可见,文化市场很大,所以参与应该要赶快资本化、金融化,不要错过这个好趋势。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统意义上的基于物理性的资源有所不同,它越开发越多,越系统发展价值越高,越深度开发价值越大。 此外,这种开发不仅不会造成环境问题,而且还会使环境更具亲和力和友好性,这是文化资源与传统资源相区别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作为新时期经济转型重要选择的前提条件。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推动力:一个是科技进步,特别是基于通信技术丶互联网技术及信息管理与处理技术融合对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作用;另一个是金融推动,特别是文化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对文化艺术资源的聚合作用。 在这一进程中,科技进步是基础,金融推动是关键;也就是说,资源是基础,创意是灵魂,文化与科技丶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是其发展的战略方向。 文化金融怎么做? 从拓宽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来看,一是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挂牌。目前,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有中视传媒、新华传媒、新文化、东方财富、东方明珠和百视通等等。 二是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中国国内首个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文化产业基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在上海投入运营。2011年初,海通证券公司发起设立了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之后,文化产业类投资基金在上海不断涌现。 例如,新文化公司与上海赛领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共同设立赛领新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文广集团、华纳兄弟等合作成立跨国文化创意投资基金等。 三是设立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储备库。如徐汇区面向优质文化企业建立了直接融资企业储备库,引导投行、股权投资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与入库企业对接,并为入库企业上市、发债、挂牌等提供培训与指导,实现资源对接服务。 商业银行如何配合? 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展信贷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协助推动文化金融领域。例如: 工商银行开发了影视制作项目贷款、艺术品质押贷款; 建设银行设计了“文化悦民”金融服务方案,向上海大剧院发放信用贷款支持音乐剧《狮子王》和《妈妈咪呀》的引进和演出; 北京银行为上海唐人电影公司提供影视剧版权质押与应收账款质押相结合的1亿元授信,用于拍摄《步步惊心》; 浦发银行针对文化创意园区开发了“园区贷”产品,已有近20家文化创意园区以园区未来租金收益权作为质押获得3-5年的中长期贷款支持;以及 上海银行把文化金融作为该行的金融特色,设计了“收益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产品,并建立了专业的文化金融服务团队。 推动文化金融的挑战 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既需要金融机构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也需要加强产融对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文化金融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文化金融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金融创新的主线意识,即如何有效实现文化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或者是在证券化基础上的大众化。 此外,文化金融的发展还要重视平台化机制。同时,文化金融应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重视向移动端迁移的产业发展方向,打通包括P2P、第三方理财、中小银行等通道和链条,从而构建新的文化金融产业生态系统。

专栏

虚拟世界的你和我

Post Views: 35,729 当前科技技术发展得非常之快,这已经导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很快就会被模糊。谁能知道是不是有一种先进文明正在模拟过去的时代,而我们正身处其中呢? 对于当前的虚拟世界,美国(United States)特斯拉(Tesla)、SpaceX公司创始人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有很好的诠译。他说了一句令全世界震憾的话:“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换言之,现在我们人类的大部份时间都活在虚拟世界当中,而马斯克 提出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下: 40年前,我们只能玩一款叫《Pong》的游戏,现在看来很傻,两个方块加一个圆点。40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仿真图形、3D模拟,每天都有上百万玩家沉浸其中,而且这些技术每年都在进步。很快,我们还将迎来虚拟实境(VR)、扩增实境(AR)。 考虑到技术改良的速度,这些游戏很快将变得与现实难以区分。哪怕把现在的技术发展速度降低一千倍,一万年后的发展水平也将是难以想象的,你知道,一万年对进化史来说根本不是事儿。 鉴于能混淆虚拟与现实的游戏不可避免的一定会出现,而且这些游戏将可以在任何平台上运行,比如机顶盒、个人电脑等,到时候这些设备的数量将达到十亿级,所以对于单个的人来说,你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几率只有十亿分之一。 讲到这里,马斯克问:“这个理论有瑕疵么?没人能反驳我吧?” 早在17世纪 便有人担心活在“虚幻世界” 其实,马斯克不是第一个公开发表这种观点的人。早在17世纪,法国(France)哲学家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是目前所知第一个担心我们活在“虚幻世界”中的人。他害怕眼前的一切都是“恶魔”制造的完美幻象。“恶魔竭尽所能去误导我。”笛卡尔说。他所说的“恶魔”,放在今天,大概就是人工智能了吧。 此外,2003年,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哲学教授尼克·波斯特罗姆(Nick Bostrom)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们活在电脑模拟中?》(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的论文。他还曾出版了《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该书备受比尔·盖茨(Bill Gates)、伊隆·马斯克、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等人的追捧。 据了解,论文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我们生活的宇宙时空可能是由某种高纬度生物制造的电脑所模拟生成,后人类文明可能会进化出、或者创建某种程序来适应电脑宇宙时空,以模拟过去发生的事件和重建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 虽然无法提供科学依据,但确实也为证明这个惊世骇俗的假设做了一些计算性的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下列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 人类文明成功发展到后人类时代的几率趋近于0; 后人类文明有兴趣模拟进化史的几率趋近于0; 与我们经历类似的人类生存在模拟世界中的几率趋近于1。

专栏

思维改变可逆转胜

Post Views: 35,192 最近中国(China)企业界的焦点之一便是万科(Vanke)公司将“结束王石(Wang Shi)时代”,而王石不是别人,他正是万科的创始人,现在却面对了被新大股东宝能(Baoneng)“逼走的命运”。 2016年6月26日下午,万科发布公告,近日收到公司股东钜盛华及前海人寿发出的关于提请公司董事会召集2016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提请罢免包括王石(Wang Shi)、郁亮(Yu Liang)在内的10位董事和2位监事。 对于罢免王石的理由,宝能方面列举包括王石在2011年至2014年担任董事期间,前往美国(United States)、英国(United Kingdom)游学,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却依然在未经股东大会事先批准的情况下从万科获得现金报酬共计5000余万元人民币。 面对来势汹汹的宝能,大家都非常关注以王石为首的万科管理层手中是否还有可以对抗的底牌?或者最终王石将被逼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万科? 其实,在东盟(ASEAN)地区,也发生过不少公司创始人被逼离开自己公司的例子,而当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有一家上市的跨国房地产公司领导人被逼离开之后,所展现出来的那一种不认输的领袖魅力。 这位跨国房地产公司领导人成功将一家原本属于小型的房地产发展公司,打造成为一家跨国的房产地公司,业务遍布马来西亚、澳洲、英国等地,成就让人羡慕不已。 由于他发展的房地产计划大部份能让投资者获利,因此他也获一班投资者的支持,只要是由他的公司推介的房地产单位,都获得这班投资者的鼎力支持。 所以当他这家公司大股东准备请走他,并以其他的领导人来取代他的地位的时候,他不但一点也不感到担心,反之他积极利用大股东收购他的股权的资金,部署离开公司后的新起点。   等到他确实离开公司之后,他正式加入自己新创办的公司,并继续在房地业大展拳脚,凭着他过往良好的口碑,以及以往在投资群里所打造起来的个人形象以及品牌,以使得他轻而易举地在商界中东山再起。 如今他所打造的第二家公司规模也直逼前一家公司,他所创办的第二家公司也迅速地通过倒置收购方式上市,令到他可以非常便利取得资金市场的资金,以发展公司的业务。 对我而言,我觉得王石的情况与这位东盟企业家有点类似,王石在中国企业界也拥有一定的商界地位和声誉,而且他也与官方,例如深圳市政府等,有良好的关系与连系,所以万一他确实被万科大股东逼出万科的话,他也可以好像之前我所提的那位东盟企业家那样,以正面和积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并利用本身的人脉和品牌去创造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我相信思维可以改变一切,包括让企业家东山再起,所以只要思维改变,任何企业家都可以在商场上逆转胜。

专栏

未来科技必然发展趋势

Post Views: 35,525 对于人类在接下来将要面对的 30 年中的种种趋势,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业预言家、《失控》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必然》(The Inevitable)这本著作中做出合理而且精准的展望。 作者在书告诉我们未来将是什么样的?即分享+流动数据++互动+人工智能! 作者认为科技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个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语言、地理位置和本地文化背景之下,它都会发生。而且在世界各地无论哪些因素都会发生,因为这些是由通讯技术和芯片推动的一些基础的东西。 作者表示,无论你做什么都要自问,就是说如果我们让更多人分享是怎么样的呢?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公司,他们不拥有自己的技术;最大的媒体公司不拥有自己的媒体内容;阿里巴巴最大的零售商却没有自己的库存;世界上最大的Airbnb酒店的连锁,但是它不拥有自己的房地产。为什么呢?他们都利用了分享的经济、分享技术。 能够使用一个东西 比你拥有它更重要 在这个分享的世界里,能获取一个东西,能够使用一个东西,比你拥有它更重要。因为你这种获取权、使用权是被分享的。举个例子,像Uber,很多人说要分享一部车比拥有一部车带来更大的作用。我们已经有这样的概念了,我们其实对于这个概念不陌生。同样在媒体现在也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你上传一个电影,你不用买,你下载或者在线看,这比你直接买CD更有价值。Spotify也是,你能分享这个音乐,比拥有这个音乐更有用处。你不买一本书,而是你在图书馆里分享这本书。当然游戏行业也是。微软分享这个游戏而不是拥有这个游戏,这就是叫做按需的经济。 分享经济 你能分享就能用到它 按需经济成为可能,因为你立刻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要是想拥有一个东西,你确实是拥有了。拥有经济里面,你想拥有一个的前提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 分享经济你能分享就能用到它。比如说Uber这个模式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按需时时让你得到满足。无论什么东西,有一些人想找出来我们怎么样分享,通过分享来创造企业或者是创造价值。比如Uber,它是交通方面的软件,它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不是。出租车没有车,在你需要的时候叫车,这样是行得通的,而且不错。 Uber利用这样的一个想法,按需来叫车,它会让你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而且还有其他很多的一些方法可以让一个产品,比如说一个汽车变成一种服务,这就是像Uber这样子,把车变成了服务。比如说你没有车,但是你可以定制你的路径,比如说像校车你也可以定制。我们有比如说搭便车,在一个车里面同时坐着好几个人,我们可以分享一段旅程,比如说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搭顺风车,有很多这样的方法。 产品可变成服务 服务可变成产品 实际上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把产品变成服务,或者把服务变成产品,我们分享这些服务或者是产品,我们在分享这些产品,让他们成为一种服务。我们把它叫做网格化的公司,这些公司他们想要参考Uber来开发的一些产品,他们的工作就是希望能够利用Uber这样的一个模式来进行分享,所有这些其实他们很多的一些想法都会应用,很多出租车的公司也会应用他们这些想法,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去把这个Uber的思维用到很多的比如说交通工具或者是旅店房间里面,或者是其他很多事情。 很多人在想,我能做一些什么,如果我去分享一种服务,让我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我们可以去分享这个汽车吗?是的。这是以众包的方式来制造汽车。很多人都不是专业的人士,他们是使用一些部件,然后分享制造和创新,最后制造了高速的汽车。将近有200个不同的平台他们会去分享资金或者是分享金融,我们把它叫做众筹的资金,这是一个创新的方式,这是一个创新的领域,因为有一些想法不需要等银行批准给他拨款,他可以去云里面跟大家分享,分享投资,可以获取到基于云端的这种资助,这个是非常棒的。

专栏

克服比创业更艰难的事

Post Views: 35,305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真正的难题并不是设置一个宏伟的、难以实现的、大胆的目标,而是你在没有实现宏伟目标之时不得不忍痛裁员的过程。真正的难题不是聘请出色的人才,而是这些“出色的人才”逐渐滋生一种优越感并开始提出过分的要求。 真正的难题不是绘制一张组织结构图表,而是让大家在你刚设计好的组织结构内相互交流。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这是美国(United States)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在《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一书中所强调的内容。大多数创业书所说的都是如何做正确的事,不把事情搞砸,而本·霍洛维茨还会告诉你:当事情已经搞砸时,你该怎么办。 作者表示,创建公司之初,每一位企业家都怀揣着一个清晰明确的成功梦想。你会创造一个极其优越的环境,雇用最能干的人加入你的团队,你们会齐心协力,研发一款令客户满意的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了使梦想成为现实,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辛苦奋斗,你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从一开始,你的公司就没有跟上你所设想的步伐。你的产品出现了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市场和你想象的大不相同,你的员工正在失去信心,有些人已经辞职。在辞职的员工中,有些人还是非常优秀的,他们的离去令剩下的人们开始怀疑继续留在公司是否明智。 资金越来越少,风险投资家告诉你,由于近在眼前的欧洲经济危机,你的公司将很难筹集到资金。在一次竞争中,你输给了对手,失去了一个忠诚的客户,失去了一名极出色的员工。你的压力越来越大。究竟是哪里出问题了?你的公司为什么没有按预想的轨道运转?你真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梦想吗?当梦想变成了噩梦,你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旋涡之中。 挣扎之苦无法可解,但是作者有些小建议,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它们会让你受益匪浅: ·不要扛下所有责任。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令自己烦恼的事情一定会令自己手下的人更加烦恼。事实恰恰相反。除了负有最大责任的人以外,没有人会把损失当回事,没有人比责任人更感同身受。当你无法分担所有负担时,你要将某些负担分担出去,找尽可能多的人来共同解决问题,即使这些问题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不是国际跳棋,而是国际象棋。科技行业往往极其复杂。底层技术只要一有变动,竞争就会发生变化,市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人们则会使出各种招术,以求自保。因此,就像《星际迷航》中下三维国际象棋一样,总有一步棋可走。你认为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吗?你觉得这步棋怎么样:凭着200万美元的后续收益以及340名员工的阵容带领公司上市,计划在下一年实现7.500万美元的收益?作者走的就是这步棋。 ·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机。在科技型竞争当中,明天和今天看起来完全不同。如果你能坚持到明天,也许就会发现,在今天看来似乎毫不可能的解决办法会赫然出现在眼前。. ·不要过分苛责自己。公司身陷困境也许都是你的错,因为人是你雇来的,决定是你做的,而且接受任务时,任务的风险性你是知道的。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位CEO都会犯无数错误。要正确评估自己,过分苛责自己于事无补。. ·请记住,这是区分男人和男孩的方法。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是挑战。如果你不想,那你根本不应该开办公司。 当你在拼命挣扎时,一切都很艰难,一切感觉都是错的。你已经掉进了万丈深渊,也许永远都出不来了。在作者的亲身经历中,如果不是一些意外的运气和贵人相助,作者也许早就迷失在深渊之中了。 因此,所有在深渊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作者愿你们找到力量,找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