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手机大王 王雪红 CHER WANG 追根究底 永续经营 传承父亲一生践行的理念
封面人物

台湾手机大王 王雪红 CHER WANG 追根究底 永续经营 传承父亲一生践行的理念

Post Views: 53,862 台湾商界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张忠谋,生女当如王雪红。」张忠谋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而王雪红则是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人们或许已经习惯她作为“富婆”和“董事长”的头衔,性别对于成功人士不过是锦上添花。然而在一日千里飞速发展中的IT领域,王雪红单纯作为一位女子在商界打拼中历经的风雨坎坷更像一段谜一样的传奇。 王雪红的父亲,已故台塑董事长王永庆,在台湾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把台湾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工业的前50名。一向和世界经济接轨的王永庆,对于子女的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 王雪红1958年出生,在王氏家族的8个女孩中排行老三,母亲杨娇是王永庆的第二位夫人。王雪红的哥哥、姐姐都是从小被送到英国读书历练。不同的是,到15岁的王雪红出国时,她被送到了美国。因为王永庆发现,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于是,王雪红在美国读完高中后,进入了加州柏克莱大学。王雪红说:“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是被丢到国外独自求学生活的。”所以,顺应时代潮流,她也就这么被“扔”到了旧金山一个犹太人的寄宿家庭。 自知天赋有限 放弃钢琴梦想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留学潮还不是这样热。于是王雪红成了当时全校唯一一个台湾留学生,而且年龄非常小。异国求学的经历并没有想象中的浪漫,衣食住行都考验着这个中国小女孩,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雪红想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梦想,生根发芽了。 一直喜欢古典音乐的王雪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音乐系,专业是作曲。她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练习钢琴。然而热爱虽然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却不是全部。王雪红发现自己作曲的时候虽然冥思苦想好久,却只能写出一个句子,而周围许多同学边玩边聊,蹦蹦跳跳很轻松便能出来许多灵感。于是,她在和自己的导师经过一番长谈后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着名的音乐家,天分和努力缺一不可。自己认真有余,但在这方面天赋不够。就这样,她决定转到经济系。 攻读经济之后,王雪红的大学生活开始顺风顺水。柏克莱大学宽松的学术环境正好符合了她一向热爱自由的脾性。她没事就到各个系里转悠,总能发现许多“古怪又十分有趣的人”。她还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英国文学,是图书馆的常客,爱读尤金奥尼尔的剧本和狄更斯的小说。对三毛成长影响颇深的台湾作家白先勇开课,喜欢文学的王雪红也总去听讲。一个人在美国求学的日子,王雪红总是把自己比喻成“一块海绵”,迫不及待地四处吸收各种知识。 钢琴家梦想的破灭,算是王雪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要不然可能现在的情况可能会是世界上多了一个二流音乐家,却少了一个商界奇才女。 历经商业欺骗挫折 吸取经验 大学毕业后,王雪红加入了二姐王雪龄创办的大众电脑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她不满足于每天坐在办公室电话销售,为了多卖些产品,常常一个人拖个大桌子、租个展会摊到处推销公司那些硕大的电脑。 利用姐姐公司很好的销售平台,王雪红学到了很多经营之道,也遭遇了自己少年时最大的挫折。因为自己的轻信和缺乏经验,公司遭遇了一个西班牙人订货之后没有付款的商业欺骗。当时这个西班牙人作为大客户姿态出现,好强的王雪红在一番争取之后获得了他的大额订单。她在没有收取预付款的情况下便追加大宗产品和相关配件,结果对方迟迟不肯支付款项。 她开始想到的是把姐姐和姐夫的公司“毁了”,觉得自己的世界完蛋了.转而她又觉得自己不能沉沦下去。面对这笔损失高达70多万美元的巨额订单,王雪红毅然飞到西班牙追债,租公寓,雇保镖,打官司,长达半年。虽然到最后一分钱也没要到,但这种负责到底,不放弃每一分努力的“拼命三娘”劲儿,为她往后的传奇路开辟了端倪。 与英特尔斗法 专利官司打不停 1988年,王雪红在矽谷接触到一家做晶片的小公司,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在外人看来,身为「经营之神」的女儿,王雪红是含着金汤匙出世的,但她自己却说:”创业时父亲没给一毛钱资助。”她以母亲送给自己的房子做抵押,向银行借了500万新台币,买下了矽谷的一家公司——这就是后来的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盛」)。 当时,台湾大多数厂商的晶片都给欧美品牌做代工,通过组装进口的零件来赚取加工费。但王雪红不想走这条路,她想自己来做整个产业。1992年,她将威盛的业务重点锁定为晶片组。一段时间后,由于业绩不错,她受到了英特尔公司(Intel)首席执行官安迪·葛鲁夫的「召见」。葛鲁夫对她发出警告表示英特尔对晶片组的挑战者会非常严厉。回到台湾后,王雪红将这次遭遇告诉了当时的创业伙伴,后来的丈夫陈文琦。陈文琦不服早期带头研发的人几乎全是来自台湾的留学生,还要被警告。因此1999年,威盛上市,并迅速攻下全球70%的晶片组市场。 那时候,威盛每开发一款新品,英特尔都会站出来说威盛侵权了,让员工越来越感觉到英特尔无处不在。但王雪红不甘示弱,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英特尔的诉讼攻势。 王雪红前前后后在世界各个地方参加了100多场听证会。最终,英特尔没能赢得官司,双方和解,签署了互换专利的协议。1997年,王雪红创办主营掌上电脑和智慧手机的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宏达电)。因为电脑大又笨重的原因,使到王雪红开始想要一个轻巧的物件,又能通电话,又能当电脑使用的产品。因此,2006年,宏达电推出了HTC品牌手机。现在,它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智慧手机厂商之一。 2011年1月26日,香港TVB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拥有其26%股份及其他重要资产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已与陈国强为首的投资集团达成协议,该投资集团将全数购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集团的另外两名成员分别是王雪红和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而这次收购行动也意味着一直由邵氏王国操盘的TVB将正式易主,王雪红是其主要股东之一,并与其他三人被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同年的2011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王雪红也以68亿美元成为当年的台湾地区首富,是台湾开国以来第一个的女首富。 王雪红曾经总结:“困难是个人成熟的机会。一个人要成功,就得选最困难的事情去做。”但是能把最困难的事情做成功,正是因为王雪红有“拼命三娘”的精神。 归功于父亲的成功 但是,王雪红也认为,她的成功要归功于严格的家教,每一个兄弟姐妹,都被父亲扔到国外独自求学、生活。王永庆要求每个子女写家书换取生活费。儿女们回信时,要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牙膏也会要求写上去。 王雪红承认,她深受父亲的影响。王永庆每天凌晨3点钟起床,做操、写文章;王雪红则是每天5点半就起来长跑,几十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最近,她由于膝盖出问题,才改为打网球。 「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想父亲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放弃?」父亲王永庆一生勤俭,“他喝咖啡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把奶精倒入咖啡后,一定会再倒入些许咖啡在装奶精的小盒子,将残留奶精涮出来再倒入咖啡,确信没有浪费后,才慢慢地享受。”王雪红和他父亲一样节俭。她的笔记本是花不到5块钱买来的,座驾则是开了好多年的丰田Cambry。 2008年10月,91岁的王永庆辞世。王雪红表示,父亲留给她的最大遗产是他的精神。 “父亲经商,给我留下最深的印像是操劳。「追根究底」是父亲挂在嘴上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最讲求的态度和精神。有一次,他去美国看我,问到我看了某一本书没有,我当时其实是看了,但很马虎。接着,他就开始问我内容,我答不出来。结果,他大发脾气,用台湾话说,「你不要烂泥扶不上墙」。这个我一辈子都会记得,也一辈子会从中受益。” 在王雪红看来,父亲一生践行的「追根究底」和「永续经营」理念,是留给她的最宝贵财富。在外界看来,她不仅是王永庆衣钵的传承者,更是一个将王氏家族产业带上新台阶的超越者。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中国电池大王 王传福 WANG CHUANFU 跨领域闯汽车业
封面人物

中国电池大王 王传福 WANG CHUANFU 跨领域闯汽车业

Post Views: 53,638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中国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坚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当专家进阶企业家时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中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人民币才能买到一部手提电话,中国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突现。1995年2月,深圳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人民币,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扬帆起航。 电池帝国的成型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小的投入演变为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这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中国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人民币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老板。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独具慧眼  走向国际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传福投资1660万元人民币,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人民币扩大到3000万元人民币。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人民币,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年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人民币。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 跨领域闯汽车业 如果说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中国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王传福的自信来源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要复制这样的成功,他看准了庞大的汽车市场,王传福为比亚迪做汽车寻找了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而中国私房汽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 王传福另一个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股神”巴菲特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2008年,巴菲特以18亿元人民币认购比亚迪10%的股份。在2009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随着巴菲特的青睐,比亚迪的股价也一路飙升,从入股时的8元人民币左右上涨到2009年9月28日收盘价的61.85人民币。亮丽的上升曲线让巴菲特赚的盆满钵满,更最终让王传福登上了2009年的中国首富宝座。巴菲特认为王传福具备独特的管理运营能力,在他治下,比亚迪是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公司。 汽车是他下半辈子的事业 2004年1月,中国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中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在实业发展一帆风顺的同时,王传福带领他的比亚迪驶进了资本市场。在业界,王传福经常被人们称为技术狂人、汽车狂人、颠覆者。他对技术极为痴迷,逆众人之意造汽车、造电动汽车,还宣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汽车行业老大。在不循常理、敢想敢做的王传福眼里似乎一切都可颠覆,一切皆可改变。熟悉王传福者这样评价他说。 未来的天下是混合动力、电动车,而不是汽油车的。在2007年比亚迪汽车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上,王传福说,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澳洲首富 吉娜·莱因哈特 GINA RINEHART 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
封面人物

澳洲首富 吉娜·莱因哈特 GINA RINEHART 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

Post Views: 56,450 莱因哈特的财富基因源自祖传,她的父亲朗·汉考克( Lang Hancock),是世界上蕴藏量最大铁矿的发现者、并被许多澳洲人视作民族先驱。 汉考克家族在澳洲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地主。在殷实家庭背景的衬托下,莱茵哈特的父亲朗·汉考克在中学毕业后就如愿进入了航空学院读书,而且毕业后凭借着自身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优异的驾驶本领在西澳航空公司担任了飞机驾驶员。 在邂逅了第二任妻子霍普·玛格丽特·尼格拉斯(Hope Margaret Nicholas)过后,霍普似乎为汉考克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运。1952年2月的一天,新婚燕尔的霍普乘坐着汉考克驾驶的飞机一起返回佩思(Perth),因为突降暴雨,飞机被迫低空飞行,当飞机掠过澳洲西北部的汉摩斯利河谷时,汉考克看见峭壁上分布着大片大片土红色的铁矿,而且裸露的铁矿矿脉连起来宛如一条漫长画卷铺展开来。回到家后,汉考克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妻子,两人当即决定各自向单位告长假再赴人迹罕至的目标地。 几天之后,汉考克特地从航空公司租借了一辆小型直升飞机,并在接下来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夫妻俩在汉摩斯利河谷上空反复盘旋了7000多个小时,最终不仅将周围的地形摸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清晰地描绘出了铁矿的分布图。一年之后,汉考克带着浩浩荡荡的掘矿队伍开进了铁矿地带,世界最大的铁矿从此揭开面纱。第一期开发任务的完成后,汉考克就一跃跨入了澳洲最富裕人群的行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澳洲从此摘掉了“铁矿贫困户”的帽子。并且,已经探明的数十亿吨铁矿储量更如撒哈拉的石油一般,注定汉考克家族“日不落”的财富命运。 妻子霍普似乎并不仅为汉考克带来了从天而降的财运,就在源源不断的财富流向汉考克矿业公司的同时,1954年2月初,霍普为丈夫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莱因哈特,而且霍普自此之后再也没有生育。因此,有人说莱因哈特不仅是第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而且命运注定了她是汉考克公司后来的唯一法定继承和拥有人。 莱因哈特并不像其他家庭的富家女娇生惯养那样,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把她放在寄宿学校读书,从此莱因哈特就练就了非常强的独立生存能力。不仅如此,作为家庭的的独生女,汉考克自从莱因哈特12岁起就经常带着女儿在矿上与高管和工人们频繁接触。因此,少女时代的莱因哈特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似乎显得格外地成熟。当许多的少女还在好奇地学化妆追明星的时候,莱因哈特却热衷于在矿场上搞研究。中学毕业后,莱因哈特也听从了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去读了佩思最好的女校,后又接着到悉尼大学经济学系学习。不过,与父亲中途中断飞行员生涯一样,莱因哈特只在大学呆了一年后就自作主张辍学从商,并且从此一头扎进了自家的矿山中,而汉考克夫妇似乎对女儿当时的选择也并没有作出硬性的反对。 的确,莱因哈特身上遗传了父亲身上的很多特质。如她可以为了一个矿产项目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七天以上,而且一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她也可以为了一个项目的开发与高官争得面红耳赤,但私底下她又会非常谦虚地与不同意见者进行沟通;另外,几乎是汉考克公司员工人所共知的一个经典故事是,在莱因哈特21岁时,她竟然大胆建议父亲“用核爆炸的方式来加快开矿速度”,虽然莱因哈特至今未能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但人们依然从其身上发现了超越其父辈的勇敢、灵敏和进取的商业精神。 然而,与莱因哈特的出身和成长似乎特别地幸运完全不同,这位富家女的婚姻生活却是一波三折。19岁时,莱因哈特遇见了在威特努姆石棉矿业小镇上当店主的英国人格雷·米尔顿(Greg Milton),坠入情网的两人迅速闪婚,随后两人育有两个孩子,但在1981年离婚;29岁时,莱因哈特又嫁给了57岁的美国社团律师弗兰克·吉恩哈特,并给弗兰克生下一对双胞胎,不幸的是弗兰克在1990年因病去世,从此莱因哈特寡居至今。 与继母的家产之争 如果有人要问莱因哈特一生中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她肯定不会告诉你是婚姻不幸,而是由自己为父亲选择保姆并且后来成为她继母这件至今让她非常痛心疾首的事情。1983年,汉考克的资产总值已达8500万澳元,然而就在这一年,汉考克的妻子霍普却患乳癌去世。与自己共同生活了35年之久的妻子突然离去,汉考克一时承受不了失去至亲的打击而病倒。看着父亲一天天憔悴下去的摸样,莱因哈特也心急如焚。 按照常理,莱因哈特此时应该留守在父亲身边照顾好老人,但是,由于当时刚刚与丈夫离婚,莱因哈特在独自承担照料孩子责任的同时还要代表父亲打理矿上的工作,因此根本抽不出一点时间来照料父亲的起居。无奈之下,她决定登报招聘,给73岁的父亲雇个女管家,但谁也不会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小的广告给这个原本平静而简单的家庭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许是急于寻找到保姆人手,莱因哈特开出的薪酬非常丰厚——每月4000澳元,这在当时相当于汉考克公司一个高管的月收入。因此,在广告于当地报纸登载后的第三天,前来应聘的人就达300之多。也许是鬼使神差,在最终淘汰了500多个侯选人之后,莱因哈特选择了一个名为罗斯的菲律宾女佣。罗斯于1948年出生在菲律宾中部的一个富有家庭,1981年来到澳大利亚,虽然走进莱因哈特的家中时已经34岁,但其美艳与高贵的气质却一下迷住了垂暮之年的汉考克,而且汉考克似乎因为罗斯的到来而重新打起了精神。两年之后,已是75岁的汉考克与自己相差近40岁的罗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应当说,当时莱因哈特对于罗斯通过“美人计”而迷惑父亲的许多行为已经有所察觉并表示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感,但为了让老人高兴,莱因哈特对父亲所作出的婚姻选择并没有提出明显的异议。然而,莱因哈特逐渐发现,与父亲婚后的罗斯不仅花钱如流水,而且昔日勤快料理家务的热情也全然消失;更让莱因哈特难以容忍的是,罗斯经常编造各种谎言来搪塞自己和父亲。这样,莱因哈特与罗斯的关系日趋紧张,双方从最初的一般性争执发展到后来的反目为仇。 令外人没有想到的是,莱因哈特竟然在与罗斯的直接交锋中败下阵来。几个月后,汉考克竟然听从了罗斯的指使,将莱因哈特从公司董事会赶了出来,而且立下遗嘱——将全部财产留给罗斯。 冰释前嫌 重回公司掌权 故事的随后发展如同所有的豪门恩怨一样陈旧而俗套。虽然莱因哈特被禁止进入公司董事会,同时也搬离了与父亲一起生活了数十年的那个老家,但其并没有断绝与父亲的联系。也正是在女儿的不断提示下,汉考克很快发现少妻并不忠诚,并且关心他的钱袋远甚于关心他的健康。尤其让汉考克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是,罗斯想在柏斯天鹅河畔建一座豪宅,但汉考克却不同意,于是,罗斯以离婚为要挟逼他从公司抽取巨款动工。可怜的汉考克为了维持这一段婚姻最终还是答应了罗斯的要求。不过,从此之后,汉考克与妻子的关系日渐疏远,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内禁止罗斯靠近自己。 血缘关系是世上最难以颠覆和冲淡的情缘。在莱因哈特离开董事会的第5个年头,汉考克作出了让女儿重回董事会的决定,同时作为对女儿亏欠的弥补,汉考克在自己82岁时重新更改遗嘱,将所有的开采权转移到公司名下,并将公司留给了莱因哈特。而对于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汉考克也不想留下亏欠——遗嘱中将自己所有的房地产都转到了罗斯的名下。1992年,汉考克病逝。3个月后,罗斯与一位地产商也是汉考克生前的好友威利闪电结婚,并改姓波蒂厄斯。 在莱因哈特看来,自己与罗斯那段荒诞的“母女”情缘应该随着父亲的逝世而画上句号。但事情的发展却并没有她设想的那样简单。在汉考克去世的一个月后,罗斯将一纸诉状递到了西澳高等法院,不仅质疑汉考克遗嘱的内容,同时指控莱因哈特图谋占有她丈夫的财产。无奈之下,莱因哈特被迫还击。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莱因哈特——2006年底,法院驳回了罗斯的诉讼请求,确认了莱因哈特为汉考克公司唯一继承人的身份。 开创澳洲矿业帝国 很少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莱因哈特在商业圈里被看成是一个极度低调的人。尽管如此,她也无法挡住扑面而来的各种外界评价。莱因哈特在与继母打官司时曾因捏造与杜撰证据的行为而在公众心中失分不少,除此之外,人们在其它诸多方面也对她颇有微词。 很多人认为,与父辈的筚路蓝缕相比,莱因哈特只不过是一位得天独厚的遗产继承者,而且正是由于政府认可并维系了汉考克公司的经营垄断权,才造就了莱因哈特的矿业帝国在澳洲一家独大的地位。的确,父辈遗产让莱因哈特有了发展的基础,可莱因哈特当时从父亲手中接过的公司却是一个债务缠身、经营困难的矿业企业,而且与继母长达14年的官司一度令公司风雨飘摇,最艰难时甚至只靠收取矿区使用费勉强度日。但是,从2004年起,极富商业头脑、出手果断的莱因哈特力挽狂澜,看准了铁矿石飙涨契机,分别与力拓集团、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合作开发父亲生前没充分开发的矿区,最终使家业越做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铁矿资源开发外,前不久莱因哈特还将触角伸及澳大利亚北部的煤矿,不仅如此,莱茵哈特还利用家族产业的雄厚资本势力收购了澳大利亚多家电视媒体的股权,使汉考克公司从传统产业正式迈向新兴产业领域。显然,莱因哈特并非是一个坐吃山空的“富二代”,而是一个出色的财富继承人和精明的企业经营者。正如《福布斯》所描写的那样:20年前,一个年轻的少寡妇从老爸那里继承了并不景气的矿业公司;20年后,她不但让公司起死回生,还打造了财富的神话,使自己的身家直逼世界首富的位子。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世界金融大鳄 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不害怕冒险 寻求别人意识不到的突变
封面人物

世界金融大鳄 乔治·索罗斯 GEORGE SOROS 不害怕冒险 寻求别人意识不到的突变

Post Views: 56,358 乔治·索罗斯是当今世界上所有业界人士所承认的金融天才,一名媒体工作者曾做过如此形象的描述:因为他投资黄金,所以大家都认为应该投资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上涨;索罗斯写文章质疑德国马克的价值,于是马克汇价下跌;索罗斯投资于伦敦的房地产,那里房产价格颓势在一夜之间得以扭转。据最新消息报道,传索罗斯在2013年的2月也因为通过卖空日元而赚进了10亿美元。这一举一动证明了这一位金融大鳄仍然宝刀未老,即使到了83岁的高龄依然具备了充裕的能力将金融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 1930年,本名为捷尔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性格坚毅,处事精明,他对索罗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不仅教会了索罗斯要自尊自重、坚强自信,而且从小教育索罗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财富,而索罗斯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实践了父亲的教诲,将亿万家财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童年时代的索罗斯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是各种活动的常胜将军。父母的宠爱,家境的优越,自身的出色,他是天之骄子,让人羡慕。但这种生活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 1944年,随着纳粹对布达佩斯的侵略,索罗斯的幸福童年就宣告结束了,随全家开始了逃亡生涯。那是一段充满危险和痛苦的岁月,靠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凭借假身份证和好心人提供的庇护,他们一家终于躲过了那场劫难。 后来索罗斯说,1944年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从生死危难中学会了生存的技巧,这其中的两条经验对他此后的投机生涯很有帮助,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险,第二是冒险时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三年后,17岁的索罗斯离开匈牙利,准备到先进的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他先去了瑞士的伯尔尼,然后马上又去了伦敦。原先对伦敦的美好想象被现实粉碎了,这里不是穷人的世界,是富人的天堂。他只能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生活没有任何乐趣和新鲜感。 出走纽约闯荡改变命运 在他19岁那一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索罗斯考入伦敦经济学院。索罗斯选修了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hn Mead的课程,虽然Mead名气很大,但索罗斯却认为并未从中学到什么东西。他喜欢的是另一个自由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卡尔鼓励他严肃地思考世界运作的方式,并且尽可能地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这个问题。这对于索罗斯建立金融市场运作的新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经一度,贫困几乎使索罗斯辍学,但伦敦经济学院的智慧帮助索罗斯战胜孤独。让他在书籍和思想中找到了莫大的乐趣,他还写了一本书,但没写完,就先搁置了,因为毕业将近,无论年轻的索罗斯对未来有多少幻想,都必须谋生。 四年后的春天,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学成毕业,但这个学位对他毫无帮助。他去做任何能找到的工作,首先是去北英格兰的海滨胜地销售手提袋,而这次经历让他感觉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尤其是钱的重要性。他开始逐渐放弃以前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寻觅一个能够提供高工资的工作。为了进入伦敦投资银行的门槛,他给市里所有的投资银行各写了一封求职信,终于,机会降临了,辛哥尔与弗雷德兰德提供了一个培训生的工作,索罗斯终于可以摆脱长久以来的贫困,有了一个糊口的工作,而他的金融生涯也就此揭开了序幕。 索罗斯着迷于这个工作,成了一名在黄金股票套汇方面很有专长的交易员,尤其是在利用不同市场差价赚钱方面专长。他开始有了一些小钱,但是伦敦的单调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成长起来的索罗斯了,他决定到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一个冒险家的乐园——纽约闯荡一番! 冒险中求富的量子基金 带着仅有的5000美元,索罗斯来到了纽约,但是他有竞争的优势,那就是他来自伦敦,而纽约需要的正好是一个熟知英国市场的金融专家。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索罗斯来到F·M·梅叶公司,成了一名专事黄金和股票的套利商。 虽然在后来,套利已成为最火爆的金融赌博形式之一,但是,在30年之前,它却是非常萧条的。没有人愿意投入大额股份,以期从公司的接收股中赢利几百万美元。在生活很单调的50年代,像乔治·索罗斯这样的生意人,只能通过小心翼翼的研究,利用同一种股票在不同市场的微小差价,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来赢利。不过那时,欧洲人只跟欧洲人打交道,美洲人只会和美洲人接触。这种地方观念使索罗斯有利可图,使得他在欧洲证券方面大有作为。 1960年,索罗斯第一次对外国金融市场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通过调查,索罗斯发现,由于安联公司的股票和不动产业务上涨,其股票售价与资产价值相比大打折扣,于是他建议人们购买安联公司的股票。摩根担保公司和德雷福斯购买了大量的安联公司的股份。但其他人并不相信,事实上,索罗斯对了,安联股票的价值翻了三倍。索罗斯名声大振。 之后,索罗斯开始在爱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工作。这是一家主要经营外国证券贸易的美国公司,索罗斯被雇为分析员。一开始,他主要是从事国外证券分析。由于他在欧洲形成了联系网络,而且他能够讲多种欧洲语言,包括法语、德语,索罗斯自然而然地成了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1967年,他成为爱霍德公司研究部主管。几年下来,索罗斯为公司赚了不少钱,成为了老板的左膀右臂和公司的顶梁柱,但就在这时,这个不安分的人已经在酝酿离开,他不想再给别人打工,他要自己开创一番事业。 1973年,索罗斯和好友罗杰斯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刚开始运作时只有三个人:索罗斯是交易员,罗杰斯是研究员,还有一人是秘书。当时根本没有人注意这个小不点,但是索罗斯却在蓄势待发,他订阅了大量的商业期刊,每天研究成堆的报告,他在寻找着每一个机会、每一个空隙。终于,机会来了,埃及和叙利亚大举入侵以色列,由于武器落后以色列惨败。从这场战争中,索罗斯联想到美国的武器装备也可能过时,美国国防部可能会花费巨资用新式武器重新装备军队。于是索罗斯基金开始投资那些掌握大量国防部订货合同的公司股票,这些投资为索罗斯基金带来了巨额利润。 索罗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一种股票流行之前,他能够透过乌云的笼罩看到希望,他很清楚为什么要买或不买。当他发现自己处境不利时,他能走出困境。 卖空是索罗斯公司特别喜爱的招数。索罗斯承认他喜欢通过卖空获胜而赢利,这给他带来谋划后的喜悦。公司把赌注下在几个大的机构上,然后卖空,最后当这些股价猛跌时,公司就赚到了大量的钱。虽然在别人看来,卖空是太大的冒险,但因为索罗斯事前做足了研究和准备工作,因此,他的冒险十有八九都会以胜利而告终。因此,乔治·索罗斯开始在华尔街社区中引人注目。他赚钱的本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9年,索罗斯将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来源于海森伯格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律。因为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总是在波动。在不确定状态上下注,才能赚钱。 此时索罗斯在英国证券市场运作得非常顺利。在股市上涨到顶峰时,他把英国英镑卖空。他对英国股市采取大量措施,以极低的价格买进,并且数量极大,据说价值10亿美元。这一步棋他最终赚了1亿美元。公司的业绩也令人难以相信,竟然增长了102.6%,资产发展到了3.81亿美元。他是华尔街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了! 97东南亚金融风暴 虽然在华尔街,索罗斯是一名大家熟知的高手,但真正让他为外界所了解的,却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经济大危机,而这两次危机,索罗斯都是关键人物。其一是1992年的英格兰银行事件。 几百年来,英镑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尽管20世纪末期,由于经济的衰退,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一直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但索罗斯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对准英镑和英格兰银行发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攻击。 1992年,9月,索罗斯及一些长期进行套汇经营的共同基金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上抛售疲软的欧洲货币,使得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拆巨资来支持各自的货币价值。在这场较量中,索罗斯是中坚力量,仅他一人就动用了100亿美元。 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狂跌,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仍未能挡住英镑的跌势。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到了9月16日,英国政府彻底失败,退出了欧洲汇率体系。尽管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甚至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英国人把这一天叫作“黑色星期三”。随后,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纷纷宣布退出欧洲汇率体系。意大利里拉和西班牙比塞塔开始大幅度贬值。索罗斯成了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他的照片登在了各大杂志之上,被杂志《经济学家》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他个人也因净赚6.5亿美元而荣登《金融世界》杂志的华尔街收入排名表的榜首。接着,索罗斯又把目标瞄准了东南亚,掀起了一场轰动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0年代初期,当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却出现奇迹般的增长,当亚洲处于泡沫经济的狂热和兴奋之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经济体制的漏洞,但是索罗斯却已经察觉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各国经济过热的迹象更加突出,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不断提高银行利率的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但同时这种方法也提供了很多投机的机会。银行本身也加入投机者的行列。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各国银行的短期外债巨增,一旦外国游资迅速流走各国金融市场,将会导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荡。其中,问题以泰国最为严重。因为当时泰国在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最高。 索罗斯正是看准了东南亚资本市场上的这一最薄弱的环节才决定首先大举袭击泰铢,进而扫荡整个东南亚国家的资本市场。1997年,索罗斯及其他套利基金经理开始大量抛售泰铢,泰国汇市场立刻波涛汹涌、动荡不宁。泰铢一路下滑,泰国政府动用了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50亿美元的国际贷款企图力挽狂澜。但这区区450亿美元的资金相对于无量级的国际游资来说,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索罗斯飓风很快就扫荡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印尼盾、菲律宾比索、缅元、马币令吉纷纷大幅贬值,导致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物价上涨等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这场扫荡东南亚的索罗斯飓风一举刮去了百亿美元之巨的财富,使这些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所有的亚洲人都记住了这个恐怖的日子,记住了这个可怕的人,人们开始叫他“金融大鳄”,在一些亚洲人的心目中,索罗斯甚至是一个十恶不赦、道德败坏的家伙! 2013年卖空日元赚10亿美元 2010年,时龄80岁的他又携巨资进军香港,从2010年11月11日,据有关资料显示,索罗斯开始公开买卖A股,后引发一系列股市大跌。再者,据最新消息报道,传索罗斯在2013年的2月也因为通过卖空日元而赚进了10亿美元。这一举一动证明了这一位金融大鳄仍然宝刀未老,即使到了83岁的高龄依然具备了充裕的能力将金融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让人无法猜透,与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无情杀伐相比,他又是一个慈善家、哲学家,他曾获得的代顿和平奖,是根据1995年签署的旨在结束波黑内战的代顿和平协议而命名的。仅在2000年,索罗斯旗下的援助波黑基金会就为波黑的教育、卫生、社会发展等领域投入了近5亿美元的资金,还把2万5千美元奖金捐献给波黑的重建事业。他还将自己的钱,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 这就是索罗斯,人们永远无法预料到他的下一步又会是什么,是高扬和平旗帜,还是又一次让世界震惊、民众遭殃的大地震,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带给我们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香港品牌成衣零售先锋 邢李火原 MICHAEL YING 统一大业 走品牌的路
封面人物

香港品牌成衣零售先锋 邢李火原 MICHAEL YING 统一大业 走品牌的路

Post Views: 56,036 由邢李火原一手打造品牌知名度的ESPRIT服饰在国际上可说是家喻户晓,而太太林青霞更是当红影星,所以,在国际的商界和娱乐界上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今年64岁的邢李火原,只有高中学历。他在香港九龙华仁书院中五毕业后,18岁便投身社会工作。第1份工作在国泰航空公司的订位部任职了两年,锻炼出一口流利的英语。1969年,他转行至令他后日发迹的服装业,在三代世交的同乡陈世英旗下的美高织造厂打工,负责品质管理。 获老板赏识打本创业 邢李火原深信工字不出头,未几即获陈世英打本创业,开办成衣厂。初时送货,清理车间,整理赈目都是自己一手包办。就在这家工厂,他认识到了美国加州风格服饰ESPRIT创办人(Douglas和Susie Tompkins夫妇),当时这对夫妇对邢李火原的感觉是“自信精明到令人印象深刻”,1972年,邢李火原成为ESPRIT香港原料采购代理商,开启他的成衣事业之门。 抓住机会 白手起家 1974年,邢李火原借了港币2千6百元,和ESPRIT创办人各出资一半,成立公司拓展ESPRIT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和很多抓住机会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一样,邢李火原在香港经济发展阶段,赚到机会。 走品牌的路 和一般代理商不同的是,邢李火原极其敏感,他懂得要转型走品牌的路。1981年,他在香港铜锣湾开设第一家ESPRIT零售店,这是ESPRIT全球第一家零售店。 他的脚步走得比美国ESPRIT还早。之后,新加坡、台湾、上海、马来西亚相继成立ESPRIT零售店。如今,ESPRIT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拥有一千多家的零售店。 掌权时期的两大转折点 1971年跨入成衣业,是邢李火原事业开端,1981年开始经营品牌,则是他事业成功第一个转折点。透过经营零售店,邢李火原把ESPRIT品牌带向新境界。邢李火原很重视店面形象,他不时会乔装成顾客,到ESPRIT的店里走动,观察店内摆设、气氛、员工服务态度和顾客反应。而他事业成功第二个转折点则是国际化。1993年思捷控股在香港上市,同年年底在伦敦第二上市,之后十年内,他展开四次收购行动。 统一大业 品牌,是邢李火原的梦。为了完全拥有ESPRIT品牌,1995-1996年先后买下澳洲ESPRIT、欧洲ESPRIT,在1996年,ESPRIT创办人夫妇离婚之后,他就买下美国ESPRIT63%股权,后来再购入RED EARTH化妆品。2002年则是完成邢李火原口中的“统一大业”,买下美国ESPRIT母公司股权。一连串的收购行动,是为了让ESPRIT变成全球性企业,他的梦想是让ESPRIT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1996年当他开始跨出亚洲往欧洲发展时,就想到全球。他当时指出:“只拥有欧洲业务就只能在欧洲上市,市盈率大不了十五、六倍。只有把ESPRIT变成全球性企业,在纽约上市,才有可能拿到三十倍市盈率。”1998年,ESPRIT在伦敦上市,距邢李火原到纽约上市的梦想似乎又近了一些。 布局国际化的企业 在企业的国际化布局中,买得起公司,也要能找到好的人才,邢李火原找到的是捷克裔的德国人克罗讷( Heinz Krogner )。邢李火原从一家德国纺织公司网罗到克罗讷担任ESPRIT欧洲总裁后,欧洲业务成长四倍。2002年,邢李火原让出执行长位子,由克罗讷担任CEO。他对克罗讷说:“你是我唯一的选择!”克罗讷也充满自信且毫不谦虚的说:“完全正确!” 而克罗讷也没有让邢李火原失望,上任后获利也近港币十二亿元,成长率分别达到34%及28%。到2002年,他购回剩下的37%股权,从此,百分之百拥有美国ESPRIT商标权。 ESPRIT是生活风格和态度 邢李火原性格够大胆,他每每在不景气时出手。香港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邢李火原不但没有减缓扩张速度,反而趁香港店面租金大跌,快速扩张,开了好几家大型的ESPRIT复合概念店。早年SARS风暴让香港和亚洲某些地区的营收萎缩了三成,但是邢李火原依然决定要位于香港黄金地段的店面租约到期后抢下该地段,再开一家ESPRIT的旗舰店。里面除了服饰、珠宝、配件和家用品外,还有同名的顶级美发沙龙,他坚持ESPRIT不只是卖衣服,ESPRIT是生活风格和态度。 他不张扬,也不过分谦虚,对市场极度敏感,这是市场人士对邢李火原的观察。的确,这个香港成衣商,玩的是一般华商少见的国际化、品牌化的策略。而且,他胆大心细,有如精准的猎鹰,每一次出手,都不曾空手而回。传统中国人做生意,讲求亲力亲为,企业世代相传,但他却对控制权及控股有限公权毫不眷恋,2002年思捷统一ESPRIT全球品牌后,邢李火原虽然是主席,但日常业务却放手由行政总裁高汉思及财务总监潘祖明处理。 两次婚姻都是绝美佳人 注重家庭生活的邢李火原,结过两次婚,太太都是美人胚子。首次婚姻维持两年第一任妻子为名模张天爱。两人1987年结婚,但女儿嘉倩诞下后,婚姻即触礁,1989年便离婚。第二任妻子是林青霞,两人1992年在一个派对上认识。在那之后邢李火原托人找林青霞,谓要赞助她服装,并请她吃饭,双方就此开始交往。邢李火原送给林青霞的订情信物,并非名贵手表,而是一只Swatch,表面数字乱七八糟,写上字句,意即「你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如斯细心,终打动大美人。两人九四年结婚,两年后诞下女儿-爱林,2001年再添一女儿-言爱,名字之间也透露了他对林青霞的爱。 身价超过300亿港币的邢李火原,在2006年以1亿3000万港币在香港飞鹅山安达臣道入口处购入3万多平方米的地皮,6年来大兴土木整地成形,据传该处将兴建3间物业组成的豪宅,估计现值5亿港币。邢李火原预定建造豪宅的土地附近有家石矿场,砂石车进进出出。工人们都知道附近要兴建豪宅的女主人是林青霞,等2014年豪宅完成时,该石矿场也会完成绿化工程,附近环境将焕然一新。外界都认为,2014年6月是邢李火原娶林青霞20周年的大日子,这座“皇宫”豪宅就是邢李火原送给林青霞的结婚20周年礼物。 在很多公开场合,他和林青霞一起出现时,总是低调而不显眼。低调,是他一贯的作风。此外,他的处世态度,有着洞悉人性的圆融,林青霞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提及,有一次女儿满月请客,邢李火原要求林青霞当天不要打扮得太漂亮,以免抢了客人的风采。 四十年前,他只是美国ESPRIT的代理,十年前他回过头来买下母公司,如今,他全面退出后再度回归成为第二大股东。这一切都是基于对ESPRIT的感情与不舍。邢李火原曾经表示,拥有ESPRIT是他最开心的事。谈到成功之道,邢李火原归纳出两点。第一是成功说服别人的能力,第二是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努力争取的积极心态。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蒲豪德JONATHAN 林秋芬GRACE 驰骋商场 举案齐眉 慈怀谱爱 比翼双飞
封面人物

蒲豪德JONATHAN 林秋芬GRACE 驰骋商场 举案齐眉 慈怀谱爱 比翼双飞

Post Views: 54,160 蒲豪德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男孩,青涩、内向,甚至有些自卑。对当时的他来讲,人生伊始,他和大多数青少年一样经历了人生的迷茫期,对未来的想象如雾里看花。直到十六岁那年,世界才对他敞开了大门。经朋友介绍,蒲豪德开始做业务员,挨家挨户地敲门做销售。屡屡碰壁、遭受白眼、日晒雨淋的辛苦自不必说,不过收入却是同龄的孩子去快餐店打工收入的几十倍。尝到甜头的同时,年轻的蒲豪德也立下在商界闯出一片天的志向。 二十一岁服完兵役,蒲豪德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回忆起那段时光,蒲豪德发出这样的感慨。由于经验不足,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度,蒲豪德起初的几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二十六岁,他开始涉足商业礼品,带着弟弟,敲遍新加坡公司的大门,事业总算稍见起色。 而后来让蒲豪德夫妇叱咤商界的地板事业其实是源自一次偶然。因为家里装修需要,妻子林秋芬建议购买木地板,于是夫妻俩开始跑建材市场。几次创业的经历已经让蒲豪德具备了一名企业家对市场应有的敏感性,加上会计师出身的林秋芬对成本、利润等财务概念的理解,夫妇俩发现,地板行业实在大有可为。 “不如我们就开始做这行吧!”仅有的500块新币作本钱,组屋作办公室。丈夫在外奔波,利用几年来积攒的人脉,架构起销售网络;妻子调度得力,将各方资金、资源整合得井井有条。二人合作无间,在品尝创业的辛苦与甜美中,一个地板业巨人悄然孕育。那一年,是1995年。 Supreme Floors的成功 1998年,经过三年经营,业务量越做越大,蒲豪德夫妇更加肯定了当初他们对这一行业的判断。为了事业更上一层楼,他们在这一年创立了自有品牌——Supreme Floors。 有了自己的办公室、聘请的业务员和物流配备,夫妻档开始大展拳脚。而这时,知人善用的优秀企业家品质也得以彰显。他们打造了一支非常优秀的业务团队。一流的业务能力让充满活力的年轻企业发展如虎添翼。短短两年,Supreme Floors的员工数量过百,市场占有率也稳坐狮城头把交椅。 叠层地板(laminate floor)在当时习惯了实木地板的新加坡市场虽不是新生事物,但是难以为大多数接受。“教育(培育)市场是需要时间的。”精明的夫妇俩着眼于长远利益,锲而不舍地向客户介绍叠层地板,慢慢培养客户重新认识叠层地板,渐渐地打开了这一产品的销路,也占据了市场的先机。 然而,新加坡市场的局限性终于成了快速成长的Supreme Floors的发展瓶颈。去往新加坡以外的天地发展成为必然选择。2006年,随着在中东的一次国际展销会上的亮相,Supreme Floors这个品牌成功走向国际市场。随后在2007、2008年,Supreme Floors连续两年获得新加坡金字品牌奖。企业声誉在新加坡国内外获得极大提升,叠层地板产品也获得了本地客户的肯定和推崇。原本久攻不下的工程项目终于有了起色,公寓、排屋、乃至包括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在内的酒店项目纷纷抛出了橄榄枝。 如今,Supreme Floors已经发展成为产品遍布二十几个国家的国际知名地板企业。这似乎已经实现了当初那个十六岁少年的梦想,但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夫妇俩却另起炉灶。 成长比成功重要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样,企业的经营者也要不断地自我充实、提高,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蒲豪德和林秋芬两夫妻都是好学的人。从创业至今十几年,他们从未停止学习。经营企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前往中国和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培训课程。蒲豪德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教育让人类成长。”他非常推崇教育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将其理念带入到经营中,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教导员工,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他也教导公司在各地的代理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将先进的营销理念教导给代理商,提升其在当地的竞争力。公司得益于教育,不断成长,计划于2016年在新加坡和香港上市。 选择比努力重要 在经营Supreme Floors的过程中,蒲豪德也尝试进入其他行业,寻求新的发展,但都因为对新行业不熟悉而作罢。他认为:“选择比努力重要,要选就选最好的。” 2010年至2011年,夫妻俩先后参加了中国的“行动成功(Action Success)”培训课程,感觉受益良多,并把课程带入自己的企业内。通过内部的推广,实现了企业家庭化、学校化、军事化和宗教化,凝聚力和竞争力都得到很大提升。这让他们相信,把“行动成功”推广到新加坡其他企业也会是成功的。而细心的他们也做了相关市场调查,证实“行动成功”是中国企业培训第一品牌。于是,蒲豪德和林秋芬做出了创造事业第二春的关键选择,将“行动成功”带入新加坡。从去年开始,在Eagle Success的运作下,已经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成功”的培训课程。 其实,这样积极地开创一项与地板业联系不大的新事业,并非夫妇俩急功近利。蒲豪德和林秋芬从七八年前就开始学习台湾久负盛名的POP潜能心理学课程。通过学习,他们觉得自己的心灵经历了成长,强化了作为人的社会责任感,而作为企业家更应该回馈社会。多年来为了生意游走各国,夫妇俩见到过许多生活贫苦的人。这使得他们回馈社会的愿望更加强烈。 “我们坚信,教育会让人类脱离贫困。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蒲豪德夫妇选择进入培训行业,不仅仅是给企业家提供培训机会,也是希望借此搭建一个平台,拓展他们的慈善事业。 “我从小就有为这个社会做些有意义的贡献的理想,虽然后来进入地板行业,我依然没有放弃这个理想,并且一直寻找着能够实现它的机会。后来我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做企业家太忙,而做教师又太穷,二者都无法实现我们的愿望。”林秋芬说:“所以当‘行动成功’告诉我他们要做的是‘培养教导型企业家、打造教导型组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项目可以帮我们实现回馈社会的愿望。” 愿天下人过富足生活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富则兼济天下的事迹令蒲豪德深受感动,并奉其为偶像。他认为企业家掌握更多的财富,更有能力也有更大的责任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但是他并不认为单纯的掏钱做慈善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教育和培训相辅相成,而透过开展培训项目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家,并更加有效地建立起一个平台,蒲豪德夫妇希望通过培训这个平台激发企业家为这个社会,尤其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先让企业家致富,在启发他们去做慈善,从而让更多人受到教育,获得致富的机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这个良性循环去打破‘因为没受教育而受穷,因为受穷而受不到教育’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使命是培养更多兼具智慧和大爱的企业家,让全世界的人因为教育而脱离贫困。我们企业的愿景是:愿天下人过富足的生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蒲豪德夫妇即将在今年6月召集企业家团队赴柬埔寨捐款兴建两所学校,为当地适龄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他们希望,通过今后每年6月举办一次捐建学校的慈善活动,能够陆续培养和召集更多企业家,同时也能透过这些人,将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理念传递出去。当慈善事业随着培训事业从东南亚扩展至亚洲时,夫妇俩准备将他们的理想推向全球。 “我们的目标是超过比尔盖茨。”蒲豪德的笑声,乐观、坚定。 www.eaglesuccess.com.sg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