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ne 专题 Feature

中国(China)著名经济学家 马光远(Dr Ma GuangYuan):“当收购一家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14_1中国(China)的保险巨头安邦保险集团(Anbang Insurance Group)出人意料的最终选择放弃竞购美国(United States)的喜达屋集团(Starwood)。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遭遇的最大一场挫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并购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已创下了纪录。

而德国之声网站援引瑞士(Switzerland)《新苏黎世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低调的安邦想干什么?》的文章报道,中国企业想要收购美国企业,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事件。文章写道,不少分析人士都由此回想起80年代,那时日本(Japan)企业大举收购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

德国《时代周报》发表题为《大采购之旅》的文章称,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文章盘点了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在撰文中表示,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 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593个,累计交易金额401亿美元,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

其中,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Tire & Rubber Corporation)以46亿欧元收购意大利(Italy)倍耐力集团(Pirelli)近60%股份,是2015年度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投资并购项目。

进入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是风生水起,据彭博社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16年不到三个月时间内,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708亿美元,超去年全年交易金额的一半。

据汤森路透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易活动的规模6820亿美元,其中1010亿美元(即15%)涉及中国买方。中国第一季度境外交易总额逼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这引起了全球瞩目。

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在海外并购交了巨额学费

相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很多海外并购的冲动和由此带来的巨额的学费,这两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经验和操作明显成熟了不少。但是,根据马光远的观察,中国很多企业海外收购仍然没有摆脱抄底和占便宜的心态。

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单就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很多抱着“抄底”心态完成的并购,损失保守估计在2000亿人民币以上。

其一,心态不正。抛开一些非经济干预因素之外,就中国企业在并购上的功力而言,基本处于小学尚未毕业的阶段,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中国企业大多对海外并购的复杂性认识远远不足,以为海外遍地是黄金,只要搞个海外并购,就是乌鸡变凤凰。到海外并购非常盲目,要么是“炫耀性”的,要么抱着“抄底”的心态;

其二,中国并不掌握跨国并购市场的游戏规则,国际并购市场从游戏规则到中介机构,中国没有任何话语权,以中铝收购力拓案为例,力拓为了垄断话语权,与全球前十大投资银行的9家签约,中铝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了雷曼兄弟;

其三,过于高调,不会换位思考,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一些企业和政府官员没必要的高调以及中海油敏感的国企身份使得美国议员强烈反对收购,中国的很多并购,还没有谈判就炒得沸沸扬扬,说明这些企业连并购的基本游戏规则都不懂;

其四,不学习,不算账,最后导致不消化。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许多并购在其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成者少,败者多。中国很多企业对收购对象所在的法律环境,劳工制度等缺乏了解,交了不该交的学费,典型代表就是上汽收购双龙案。

跨国并购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
也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

现在,海外媒体关注到中国资本的出海,并将之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其实,在马光远看来,海外媒体将当下中国的很多收购与日本比,已经很抬举中国企业了。很多人以为当年日本企业海外收购时很土豪很疯狂。

其实,日本人在并购问题上比中国企业更加成熟。日本当时有非常完善的海外投资保护体系,对海外收购中的公共关系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收购美国企业,日本企业要和美国议员和相关行业的有影响力的人交朋友,要通过舆论让人对日本的收购不反感。

当年日本人为什么买下了很多夏威夷的高尔夫球场,主要是为了海外收购公关之用。日本在这方面做的,比中国企业好太多。所以,不要以为把中国和日本比就是对中国企业的侮辱。

即使如此,当年日本很多资本出海,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以惨淡收场告终。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出海收购无可非议,但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又能得到什么。

马光远觉得,中国企业对于自己的海外并购最大的问题倒不是什么管理问题,文化问题,而是定位问题。禁不住海外投行的忽悠,根本搞不清自己的斤两。2008年,有多少海外投行忽悠中国企业去救华尔街,又有多少中国企业还真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中国企业应该时刻明白,在世界并购史上,当收购一个企业相当容易的时候,那一定不是馅饼而是陷阱。

就此而言,海外媒体警示中国企业要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这是对的。在任何时候,跨国并购都是刀刃上舔血的游戏,这是高手才能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