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ne 人物 Personality

世界顶级华裔大提琴家 马友友(Yo-yo Ma) 用音乐为和平尽一份力

23_2由奥斯卡获奖导演摩根·纳维尔(Morgan Neville)执导,讲述世界顶级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与他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的记录片《陌生人的音乐》于2016年6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San Francisco,United States)公映。

911事件发生后,世界陷入恐慌与对立,马友友重新检视自己事业和生活的目标,决心用音乐为和平尽一份力。他集结来自各国的顶尖音乐家,重新启动其搁置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

这一群艺术家虽来自不同国家,讲不同的语言,演奏不同的乐器,却都因坎坷的个人经历对继承传统和跨文化交流有执着的热诚,被马友友称为殊途同归的兄弟姐妹。

曾是中国(China)皇室尊崇的传统琵琶流派嫡传弟子的吴蛮1990年移居美国,在不知琵琶为何物的社会中,从唐人街表演起步,尝试与西方各派乐队跨界合奏;伊朗(Iran)的凯汉·卡尔荷(Kayhan Kalhor)在革命中失去自己的家人朋友,为避难而背起乐器卡曼贾离开故土四处流浪;叙利亚(Syria)的基南·阿兹莫(Kinan Azmeh)在纽约最高音乐学府求学,911事件后体验阿拉伯裔人民所受的歧视,时刻为动乱中的祖国人民痛心;西班牙(Spain)的克里斯蒂娜·巴多(Cristina Pato)的家乡文化丰富深厚,却因落后的经济被边缘…

几位艺术家历经艰辛,却不约而同在远离故土的旅程中将自己文化中的传统音乐传播海外,并因此成长为世界乐坛顶尖的巨星。他们将这一精神带到丝绸之路合奏团中,与音乐学者、民族志研究者、人类学者探讨丝绸之路的音乐历史,打破思维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高雅与民俗的标签化对立,在碰撞中磨合前所未有的美妙和鸣。

这个项目更激发艺术家们去挽救更多濒危的民族传统音乐,关怀苦难中的人民,音乐因此迸发出继承传统、融合文化、重塑希望的强大力量。困扰马友友与这些异乡人们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家即是你不需为自己对它的付出做解释的地方。

马友友是在1955年10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Paris,France)。其父亲马孝骏为音乐教育学博士,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

他刚开始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4岁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 5岁开始在观众面前演出。7岁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8岁,他结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并在伦纳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第一次公开演出。这场演奏会是由伦纳德·伯恩斯所指挥,并且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播出。

马友友14岁中学毕业,并且以独奏者的身分,与哈佛雷蒂克里夫乐团(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变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马友友“无所不奏”(omnivorous)
比一般古典音乐家更为兼容并蓄

后来,马友友进入茱莉亚学院(Juilliard School),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Leonard Rose)门下学习。读了7年之後,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他却在尚未毕业前便退学,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他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名,与许多知名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这段期间马友友录制并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组曲》(Cello Suites),同时也经常与他在音乐学院时期所结交的好友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Emanuel Ax),合作演出一些室内乐。

值得一提的是,马友友也曾与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莱丝共同演出二重奏。

1976年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199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评论家认为马友友“无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古典音乐家更为兼容并蓄。他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常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来,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巡回演出期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了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