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到2020年前,寮国政府计划在全国设立大约25个经济特区。这意味着马来西亚日后在招商引资方面,将面对另一个东协成员国的竞争。
一个经济体开设经济特区,意义可以概括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并希望特区经济繁荣,可带来辐射和带动作用。
这些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一个“支点”,正是这个伟大的支点,撬动了一个经济体落后陈旧体制的巨石,撬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撬动了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迅速发展。
相信寮国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方面吸取了经验,而决定以经济特区的模式来开发国家的经济。
因此,寮国国家经济特区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有关经济特区开发的法律正在起草之中,准备在进一步征集寮国各地方政府的意见之后,在今年年底前将草案提交给政府和国会。
根据寮国近期公布的一份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报告显示,寮国政府计划通过设立这些经济特区,来带动国内各个区域的发展。
有关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寮国政府已批准设立10个特区,其中8个为特定经济区。在允许投资者开发这些特别和特定区域后,在这些区域兴建起了许多建筑和道路以及电力系统、供水系统、通讯系统和其他设施等,不仅促进了寮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
Related Articles
Lyft与谷歌(Google)联手出击 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竞争日益激烈
Post Views: 36,153 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Waymo与叫车软件运营商美国(United States)Lyft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共同地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商业化。此举反映了自动驾驶领域激烈的竞争局面。 据了解,两家公司已达成协议,将会通过试乘计划和产品研发,在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大众市场方面展开合作。 Waymo与Lyft均未就此发布正式消息,协议的细节还不清楚。但两家公司都证实了这一合作伙伴关系。 Lyft公司说,Waymo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与他们合作将加快推进通过最好的交通方式改善人们生活的共同愿景。Waymo表示,Lyft对改善城市出行的远见与承诺将有助于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更多地方,为更多人所使用。 Waymo的前身是Alphabet旗下子公司谷歌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谷歌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先者。Waymo于2017年4月开始将基于谷歌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从公路测试转向公共试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Phoenix,Arizona)投入了600辆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 美国第二大叫车软件运营商 Lyft业务扩展至约300城市 Lyft是美国第二大叫车软件运营商,业务扩展至美国约300个城市。Lyft自身并不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但2016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达成了合作协议,联手展开自动驾驶汽车测试。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热门的新兴领域,为占据优势、推动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商业化,参与研发的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科技大公司、初创公司以及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供应商展开激烈竞争,相互之间的合纵连横也越来越多。 与Lyft合作,可能意味着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朝着大众市场更近一步。对Lyft来说,与Waymo的合作无疑是对大力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优步公司(Uber)的一个打击。目前,Waymo状告优步窃取其自动驾驶技术商业机密,这起官司还在审理中。 日本(Japan)近年来劳工短缺问题愈趋严重,部分中型企业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纷纷购买机器人填补空缺,不单是早已机械化的建造业或制造业,就连酒店业也计划引入机器人提供客户服务。 日本主要机器人生产商近年订单数量持续增加,2017年1月至3月份收入更是数季以来首次录得增长。 川崎重工指,日本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均未采用机器人,市场潜力极大,公司特别为中小企设计相应的机器人,如一款高170厘米的双臂机器人,便可用于生产电子器材、加工食品或制药。 日立建机的电脑控制挖泥机则内置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将挖泥深度的准确度控制在数厘米内,所需时间快人手一半,因此获愈来愈多企业问津。 酒店业也开始采用机器人,例如邻近东京(Tokyo)迪斯尼(Disney)的“奇怪酒店”便用140种不同机器人服务顾客,包括蛋形机器人Tapia,其生产商指,银行、医院及护老院也有意起用Tapia。 日本企业愿意投资 以添置机器人代劳 日本央行最新调查显示,股本介乎1亿至10亿日元的企业,有意在这个财年多投资17.5%,资本支出增幅是有纪录以来最高。如果这些投资大部分用于添置机器人,不但有助解决劳工短缺问题,也能推高机器人企业的业绩,提高日本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产业政策局主任Seiichiro Inoue说道,“用于提升运营效率的资本支出比例之所以提升,是因为劳动力短缺。” 若企业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展开,那会给正在应对人口萎缩和快速老龄化的日本经济带来一线希望。它有助于设备厂商的发展,提振该国的低生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 Seiichiro Inoue表示,日本政府预计,本财年用于节省劳动的设备方面的投资额将会上扬。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式将会给其它的老龄化国家带来重要的启示,中国(China)、韩国(South Korea)等国未来几年也将面临类似的挑战。
不让特斯拉(Tesla)专美 比亚迪(BYD)品牌 再一次站在世界聚光灯下
Post Views: 49,206 比亚迪(BYD)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民营企业,总部设于广东深圳,主要从事二次充电电池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同时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领域的相关业务。 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是王传福,集团总部及厂址都在深圳市龙岗区。该公司于2003年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年收购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2007年10月10日,比亚迪汽车召开新闻发布会展示了磷酸锂铁LFP电池,并宣布以磷酸锂铁LFP电池为动力之一的双模混合电动汽车F6DM预计于2008年12月15日推向市场。但于该日期率先上市的却是比亚迪F3DM。 2008年9月,美国企业家巴菲特旗舰巴郡的附属公司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以每股8港元,买入比亚迪10%的股权,总作价18亿港元。中美能源也成为比亚迪的第一大外资股东。 当时,巴菲特控制的波克夏公司透过美国商业新闻发表声明指出,波克夏旗下的中美能源收购比亚迪2亿2500万股,相当于比亚迪10%的股权。 比亚迪王传福在声明中表示,波克夏公司相中全球环保科技需求渐增,正着手入此市场,比亚迪和中美能源的伙伴关系将有助于比亚迪把其电动车和其他环保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尽管2008年之后,比亚迪汽车面对许多挑战,使得它的股价滑跌,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尽管比亚迪在中国国内前景暗淡,但是巴菲特依旧没有减持比亚迪股票。 在巴菲特眼中,这不过是市场先生的一次小脾气,他隔空传话说:“我知道比亚迪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我觉得不要在意股价短期波动,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是什么让巴菲特对比亚迪深具信心?”市场人士回答:“是比亚迪掌握的新能源黄金产业链核心。” 的确,比亚迪自创立后就开始了它的传奇,1995年王传福以250万元人民币借款创立了一个生产电池的“小作坊“——比亚迪,到了2003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了一个销售业绩45亿元,利润10亿多元香港上市的电池巨头。王传福曾这样谈电池市场:”国内没有竞争对手,这让我觉得很无聊。“ 也许正是因为“寂寞的无聊“,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动用2.54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77%的股份,开始进军汽车业。正是由于生产汽车,比亚迪开始了从”模仿工匠”到“模仿匠师”的蜕变。 汽车生产上比亚迪贯彻了一直主张的“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然后快速把它转换成自有技术”思想。 2013年3月1日,比亚迪公布,旗下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汽车与戴姆勒东北亚各占一半股权的合营公司比亚迪戴姆勒,将获增资8.6亿元人民币(下同),全部作为注册资本,用以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其中深圳比亚迪将按持股比例出资4.3亿元。完成后比亚迪戴姆勒的注册资本将增至23.6亿元。 对于“特斯拉(Tesla)旋风”,比迪亚领导人王传福最近的评论是:“特斯拉简单说只是富人的玩具,只适合小众人群,而比亚迪则定位不一样,更加大众化。” 王传福认为,中国与美国不一样,美国家庭一般拥有几辆车,第三、四辆车一般会考虑特斯拉,而中国还处在汽车普及阶段,绝大部分家庭购买的都是第一辆车,很少会买特斯拉这种高端车。 不一样的地方还显现在双方不同的定位上。比亚迪新能源车主要为公共交通领域,而特斯拉从一开始就走的是高端私家车路线,并且从其定位来看未来也不太可能涉足公交领域。 王传福认为,插电混合动力是汽车领域一块处女地,市场空间巨大,比亚迪未来两年的战略就是紧靠它推出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未来两年,后比亚迪电动车将全部是‘542’车,即百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在5秒内、全面四驱、百公里油耗在2升以内。” 他看得很清楚,未来公交一定会走纯电动车战略,而私家车方面则会以双模、插电式为主,纯电动为辅,“双模混合动力车是当前私家车最佳选择”。 根据统计,去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接近3000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7%;另外比亚迪电动大巴K9已先后在深圳、西安、长沙、天津等多地投入运营,并已投入香港试运营,而K9则在海外包括伦敦、巴黎等十多个城市进行了试运营。 欲了解更多,请参阅《大橙报》(BIG ORANGE)电子报www.bigorangemedia.com
转型至“中国创造” 中国(China) 跻身全球创新经济体25强
Post Views: 35,828 2016年8月15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伴随对教育和研发的投资正在不断转变为新的专利和许可,中国(China)首次跻身全球创新经济体25强。 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英士国际商学院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迅速追赶创新领域那些传统的领先者。目前,第一集团主要是由瑞士(Switzerland)、瑞典(Sweden)、英国(United Kingdom)和美国(United States)引领的。 要推动这个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世界的增长,创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2016全球创新指数》研究根据82个创新指标的表现对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名,中国从2015年的第29名攀升到第25名,这也是第一次有中等收入国家进入25强。 在过去九年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调查当中,高度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进步反映出中国的创新表现在不断完善,也反映经改进的全球创新指数创新度量指标等方法上的考量。 报告指出,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在2009年危机之前,研究与开发支出每年增速约为7%。2016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数据表明,全球研发在2014年仅增长4%。这是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高收入经济体研发预算紧缩的结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说:“中国的表现必须予以强调,他们的排名来到了第25位,与那些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前列的高收入国家比肩而立。” “这当然与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比如在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当中,对创新的高度强调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各个创新指标显现出“持续稳健的进步”。高锐表示说,“没有理由认为这前进的脚步会停下来。” 另外一个重量级的新兴市场国家–印度(India)则从第81位攀升到第66位。 英士国际商学院的朗万(Bruno Lanvin)则表示:“中国进入25强只是一个开始,宣告着后面更多事情的即将到来。印度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跃升了十五位。我们预计在未来的若干年还将目睹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在创新领域取得成就,这正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朗万预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还将继续保持低速度,而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充分的研发投入就尤其必要了。 “简而言之,可以说在今日的世界上,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投资于他们的未来,而发达国家需要再投资于自己的模式。” “如果没有一部发动机,我们就将无法应对大规模失业–尤其是年轻人失业以及其他各种挑战,而创新正是可能的发动机之一。”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主题 “全球创新,致胜之道” 2016年的全球创新指数主题是“全球创新,致胜之道”。报告探讨是经由全球化创新网络开展的创新活动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全球创新的收益可以随着知识和人才不断跨境流动而得到更广泛地共享。报告在其结论中指出,扩大全球企业公共研发合作,促进未来经济增长,有着足够的空间。 报告指出,在国家层面,创新政策应当更明确地利于国际合作和知识跨境传播。新的国际治理结构也应当旨在促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传播。 报告显示,美国排名第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创新国家之一,但是美国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支出上得分较低,这是因为理工科、能源利用效率及经济领域投资和生产率专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而这些领域对未来发展至为关键。 在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新加坡(Singapore)排名第6、韩国(South Korea)第11名、中国香港(Hongkong)第14名、日本(Japan)第16名,纽西兰(New Zealand)第17名,中国第25名。 这一地区平均表现最强劲之处体现在每个学生的教师数量和生产率增长方面,得分较低的是外国公司资助的研发活动、ICT服务进出口和知识产权收入。 全球创新指数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现已成为首要的基准工具,为全球范围的企业高管、政策制定者以及其他在创新方面寻求创见的人员所使用。2016年的报告涵盖了128个国家的情况介绍,包括根据82项指标得出的数据、排名和优劣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