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Post Views: 39,099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将会出现一个战略转折点,这时候,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始。所以,这正是考验企业领导人能力的关键时刻,而著名美国(United States)企业领导人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提出了偏执狂式的管理,他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能使公司保持足够的谨慎,时常提防他人的袭击、窃取你的生意。 作者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还需要将这种防范意识传播给手下的员工,让他们和企业领导一起度过战略转折点,走上企业发展的一个更高的平台。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核心的问题都是要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 格鲁夫曾担任美国公司英特尔(Intel)总裁,他的著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管理学著作,在书中,格鲁夫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偏执狂管理”。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时,应当如何去发现战略转折点,如何处理好战略转折点为企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战略转折点理论 格鲁夫指出,不少企业经营有年,内部管理井井有条,利润稳定,客户也稳固,貌似万事大吉,但要是这类力量朝不利的方向骤然膨胀,而企业面临突发事件不知或不善因应,顷刻之间就会分崩离析。 为此,在书中格鲁夫用很大一部分内容讨论战略转折点问题,其要点包括: 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示着没落的开端。 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导致战略转折点的出现,但它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上的变化。竞争对手也可能导致它的出现,但它又不仅仅取决于竞争的反应,它是企业方向上的全面变动。因此,单单运用新技术,或与过去一样同竞争对手搏斗,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它的力量是在暗中渐渐集聚起来的。你知道有变,却不知道什么在变。 战略转折点并不总是一条导向灾难之路。当企业发展的方向改变时,那些善于使用新方法经营企业的玩家就会喜获用武之地。对新手来说也好,对已有的业主也好,战略转折点都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你可以是战略转折点的承受者,也可以是它的引发者。格鲁夫举例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存储器厂家把英特尔推人了巨大的转折点,英特尔不得不退出内存芯片的生产,而转入另一较新领地,即微处理器的开发。英特尔全力经营的微处理器业务,又把其他公司纷纷推入转折点。他们很难再立足于计算机中央处理器产业。经受了转折点的影响,又成为它的引发者之后,格鲁夫确信地说,前者的处境更为艰难。 战略转折点是所有企业中的根本转变,无论它是技术型企业,还是非技术型企业。 战略转折点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呢?在格鲁夫看来,二者兼而有之,且都不可避免。 无论是在公司的业务,还是在个人的前途上,处理战略转折点的方法都比较相似。如果你是一名业主,就应该认识到凭一些事前的计划是不可能预测这种变化的。 10倍速变化理论 在格鲁夫看来,所有的企业都根据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来经营,这些规则有时却会变化–常常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并没有事前的明显迹象为这种变化敲响警钟。因此,能够识别风向的转变,并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以避免沉船,对于一个企业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变化被格鲁夫称为10倍速因素,意思是说这种因素在短期内势头和力量就会增至原来的10倍。 面临10倍速变化的时候要想管理企业简直难于上青天。从前的管理手段无一奏效,管理者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而且不知如何重新控制它。最终,在产业发展上将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一些企业强盛起来,另外一些衰败下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全地到达彼岸,那些无法幸存的人将面临与从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专栏

传统行业,互联网在踢门

Post Views: 39,232 自从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之后,很多人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然而,坦白说,如果不读历史,可能很多都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互联网这个“东西”能对传统产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不能真正看清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实,我们能够生存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之下,我们的生活正出现巨大变革,这是一个前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之前一次的类似的变革,是在一百多年前。互联网作为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正在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 由中国(China)作家刘润所著作的《互联网+战略版:传统行业,互联网在踢门》一书中,有完整描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世界经历3次工业革命 作者引述享有国际盛誉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资料讲述过去3次工业革命,即: “煤炭、蒸汽动力、火车+印刷术”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催生了大量垂直的、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 “石油、内燃机、汽车+电信技术”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催生了分散郊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线性的外延式发展。 “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形态,也将在21世纪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结果与前两次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未来的希望。 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经济转型时代的来临。纵观人类历史,新型的通信技术与能源体系交汇之际,正是经济革命发生之时。现在,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即将融合,并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也意味着传统企业必有转型的可能。 印刷术、电信技术(电报和电话)、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一次重大的“沟通效率”的提升最终引爆的:如果不是印刷术,人类的知识无法如此广阔地传播;如果没有电报、电话,人类不会顺利地大迁徙;而今天的互联网,将再次引爆“第三次工业革命”,促成原子(实体经济)与比特(数字经济)的结合。 互联网不是终点,它只是不断提高沟通效率的革命中的一个台阶而已。我们往回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印刷术—电信技术—互联网”这三个台阶;向未来看去,也许更多台阶还在前面,只是以我们今天的知识和智慧还无法预见而已。 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些被连接在一起的设备。但是,这些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对我们的生活、经济,甚至是政治制度,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作者深表赞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互联网的历史意义:人类是社会动物,有交往的本能(荀子认为“人能群”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阻碍人们交往的是远距离带来的高成本;不断消除距离,让地球成为交流无障碍的“地球村”,这种渴望推动着技术进步。互联网是截至目前的最高技术成就,是人性本质的最佳体现。 企业竞争的迅猛升级 作者表示,企业永远在追随客户的脚步。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在商铺里流连忘返。企业争夺的是进入更多、更好的商铺。身处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广州上下九、杭州武林路、重庆解放碑,天天都过“三八”节,它们是女性心中的圣地,是这个时代的象征。 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在电脑和智能手机里度过幸福的“虚拟人生”,“下单帷幄之中,发货千里之外”成为经典的消费模式。那么,企业如果还想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就必须转移战场。

专栏

遇见未知的自己

Post Views: 39,251 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和欲望不成比例,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企业界何尝不是一样,一些人名校毕业后,便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心中却不时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这样的问题一直缭绕在许多人脑海当中,所以一些人选择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 由台湾著名作家张德芬所著作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便是一本很好的书籍。张德芬台湾大学企管系毕业,担任台湾电视公司新闻记者/主播多年后,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MBA)的学位。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各类心灵成长课程。 此书的主角若菱在一个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者,在与智者数度交谈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缺口,寻回最真实勇敢的自我…… 你会不会担心和若菱一样,让身体的疲惫失控于华丽的业绩之中?你是否也想遇见在你心中的智慧老者,穿越心事的重重黑纱,遇见全新的自己? 此书鼓励大家透过时时刻刻活在当下以及观察自己的修炼,得到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体悟。有关体悟包括: 1.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2.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 3.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凡是你抗拒的,都将会持续。 4.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5.用爱去接纳所有我们遭遇的一切,然后放下。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而从来不懂得臣服。 6.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知觉之光去照亮它们。 7.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很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8.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9.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10.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11.天下的事情分为三种:老天的事,别人的事,我的事。 12.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13.记得了,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14.我深信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15.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好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调整好。 16.当你的情绪被触动的时候,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触动你情绪的那个人,这就是累积内在力量的开始。 17.真正的问题,是在于你的“情绪”。一件事情发生了,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了,而真正为你带来的困难,真正阻碍你的能量流动,真正让你不能够每天开怀自在有那种解脱自在的感受是什么?是你的“情绪”。所以有位大师曾经说过:“你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你迈向成功的速度。” 18.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一个人生模式,而无力去消除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祈祷。祈祷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臣服,也是一种与真我的连结和觉察。

专栏

步入40岁后,有三句话最好封印起来

Post Views: 39,387 40岁一般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人生的转捩点,也是走下坡路的开始;但是,这麽想未免也太过寂寥。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告诉自己:“70岁才是人生颠峰“,把40出头视为新的起点,那么不就有可能全力冲刺,迎向光辉灿烂的70岁了吗? 这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Yataro Matsuura)在著作《给40岁的崭新开始》中的论述,此书非常值得在职场拼搏的人士阅读。松浦弥太郎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Tokyo,Japan)。高中未毕业,即只身远赴美国(United States)等地游历闯荡,体验最纯粹的生活。回到日本后,便按照自己的步调,一步一步实现他开设书店的梦想。现任《生活手帖》总编辑,同时也是书商、作家。 他著作有《本业失格》、《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旅行的所在》、《松浦弥太郎的舒服工作术》、《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崭新的理所当然》、《谢谢你》、《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等作品。 作者在《给40岁的崭新开始》书中表示:“至少还想活跃个30年。”他表示,他是这几年才有这个想法,之前,他一直认真计划要“50岁退休,然后进大学念书”。 十几岁便开始工作的他,比一般人都还要早出社会,不曾享受过理所当然的大学青春岁月。正因如此,他想体验一步一脚印地求学,换上学生这个拥有某种特权的身分生活看看。 作者表示,把70岁定为人生颠峰,首先必须捨弃会阻碍我们下决心的想法,让我们从平日会无意间说出口的一些话着手吧。 无伤大雅的言辞,有时候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侵蚀自我的咒语,在此列出三句作者个人觉得不要说出口比较好的话语。 第一句是:“我不做这种事。” 这句话声明了自己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等于是把自己嵌入了固定的框架。正因为满40岁,不论是人际关係或工作方面,一路走来已养成了一套应对方式,有着自己的坚持,导致遇到状况时便容易说出这句话。从今天起,把这句话忘了吧。要是执着于“一路以来的坚持”,未知世界的大门将不会为你开启。 第二句话是:“抱歉,我不知道。” 不曾接触的知识、文化或新技术,虽然没有必要全盘接受所有新事物,在你说出“我不知道”的瞬间,铁门便拉下,当场斩断了学习的机会。一旦放弃学习,你便踏入了老化的过程。 第三句话是:“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啊。我现在这样就很满足了。” 结婚了,孩子也有了,房贷还有多少多少要还;在公司的职位、这辈子所赚得到的钱,就都是那样了。“我已经清楚地看见下半辈子就这样了,接下来我只要为孩子盘算将来,然后找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就足够了……”这么说的人,恐怕早在35岁时便陆续抛下许多事物,怀着半放弃的心态过活;讲难听一点等于是过着自暴自弃的日子,这样真的太悲哀了。 那么,你的心态又是什么呢?请不时做一下自我检视。 有坚持并不是坏事,重点在于拿捏。一路走来的坚持与开放的心态,能够兼顾两者,才是让你40岁之后的人生发光发热的祕诀。 不再执着于累积至今的经验,随时做好准备接受新的事物,获得更多的成长、更加耀眼,而这份光芒将在日后成为身边的人的助力。 这正是作者想要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总是时时提醒自己,别把这三句话挂在嘴边。 定出“自己的格式” 认清自己的“高度”然后努力培养“气度”,这时最好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格式(生活风格)”做根据,就像职业选手要拥有自己的格式,才能够持久活跃于体坛,是一样的道理。制定出自己的格式并不难,不妨想成是为规律的作息生活拉出时间表即可。

专栏

参与感让营销创造奇迹

Post Views: 39,234 美国(United States)著名歌手罗凯利(R. Kelly),1996年专为“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写了一首歌《I Believe I Can Fly》,这首歌关于梦想、希望和坚持,激励了许多人士,包括了创业人士。 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给了更多人创业的机会,使得梦想、希望和坚持变得更加的重要。此外,市场上也有许多关于创业的策略与坚持,而《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便是一个很好的指引。 这本书的作者为黎万强,他是中国(China)公司小米(Xiaomi)的联合创始人,他真诚有趣地向你讲述小米公司创业几年来的内部故事,从公司创立到产品开发,从产品设计到品牌建设,从日常运营到营销推广,从服务理念到公司理念,等等等等,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小细节、小故事,将外界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清晰透彻地道出其中的逻辑必然,并慷慨地将其独创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和盘托出。 其实,翻开《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这本书,就是翻开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 当小米开发产品时,数十万消费者热情地出谋划策;当小米新品上线时,几分钟内,数百万消费者涌入网站参与抢购,数亿销售额瞬间完成;当小米要推广产品时,上千万消费者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小米产品售出后,几千万消费者又积极地参与到产品的口碑传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 这是中国商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消费者和品牌从未如此相互贴近,互动从未如此广泛深入。通过互联网,消费者扮演着小米的产品经理、测试工程师、口碑推荐人、梦想赞助商等各种角色,他们热情饱满地参与到一个品牌发展的各个细节当中。 小米现象的背后,是互联网时代人类信息组织结构的深层巨变,是小米公司对这一巨变的敏感觉察和精确把握。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在2008年,雷总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2010年创办小米,我们只关注一点:口碑。 口碑武器:参与感三三法则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不是劈开脑海,而是潜入大脑 今天在互联网上,用户对品牌的真实感很在意。 传统企业做品牌劈开大脑,做的最极端的例子,是做保健品的方式,在见不着产品影子在哪儿的时候,就不断“教育”你,说它怎么怎么样对你多好。 潜入用户大脑,就是说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用户体验创新潜入和渗透,不是广告式的,而是渗透式的。 不是知名度第一,而是忠诚度第一。 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 小米做品牌的路径:一开始只专注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到了足够的量级后,我们才投入去做知名度。 对于一个品牌,知名度意味能让用户听见,美誉度意味着走到了用户身边,而忠诚度则代表已在用户心里。所谓的粉丝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诚的用户。 不是做广告,而是做自媒体 新营销的第一步,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 传统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目前是做好内容。传统是找媒介,目前是媒介来找你。这其中,内容很关键。

专栏

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

Post Views: 39,652 很多人在自己最低落的时刻,常常都会抱怨:“都是他把我害成这样!”那个我们所谓的“他”,不管是自己的老板、恋人还是家人,仿佛都已经罪大恶极。其实,每当我们如此抱怨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仿佛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被动接受环境和他人对自己的迫害。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心灵畅销书《不与自己对抗,你就会更强大》中,作者克里斯托弗·肯·吉莫博士(Christopher K.Germer PhD)这样告诉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吉莫博士是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大师,以他几十年从业心得和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跟自己过不去,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如果你温柔地对待痛苦,痛苦就会温柔地对待你;别人的同情会让自己显得弱小,自我同情则会让我们变得强大。 他认为,你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幸福起来;你对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强大不是因为你战胜了自己,而是接纳了自己。 克里斯托弗·肯·吉莫认为:“实际上,每个人都会遭受到两支箭的攻击:第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它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本身;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它就是因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第一支箭对我们的伤害并不大,仅仅是外伤而已;第二支箭则会深入内心,给我们造成内伤,我们越是挣扎,越是想摆脱它的困扰,这支箭就会在我们的心中陷得越深”。 比如,失恋是第一支箭,这支箭并不可怕,但因失恋而产生的怨恨、自责和羞愧等情绪,才真正让你难以承受。有的人会沉浸在自责中,觉得自己怎么会这么蠢;也可能把怨恨投射在他人身上,觉得对方怎么这么“坏”;或者选择逃避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源头,“不再相信爱情”。但是,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未来,当遇到同样困境的时候,如果没有突破,我们仍会重蹈覆辙。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可以这样做: 1接纳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我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我非常在意这个人、这件事,这种情绪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要让负面情绪控制自己。 2不责备:其实带给你痛苦的人、事、物,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是一种迫害。 3不逃避:直面痛苦,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自己内心最深的恐惧。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的所谓捷径。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面对。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是因为在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没有养成合理疏导情绪的习惯。任何负面情绪一旦累积久了,会变成苦毒、疾病,会反映在我们的肠胃、皮肤等等身体器官上。如果我们已经为人父母,更可以培养孩子的情商,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是一味否定,而是接纳、疏导。 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但却是心灵成长的最好选择。我们不能改变自己遇到的人和事,但是可以改变自己面对人和事时的态度。不去浪费时间痛苦抱怨或自怜自艾,就是用正能量去行动的开始。 尽管去找到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事、物,心里清楚明白你的痛苦跟他或它无关,完全是自找的。如果能够负起这样的全责,不试图去改变、解决他\它,只是单纯在痛苦中煎熬,不去编织故事,那么,你被煎熟的时候,就自然放下了。 这种放下赋予你力量,走出来后才看到自己以前多傻!”固然人世间太多在意的事情会引发那些最本能的情绪;而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却可以成为有智慧的选择;其中最了不起的,莫过于可选择为自己的情绪负责。